齊國那邊暫時還沒有反應過來,也許來年就會有齊國的使節到“新田”或“洛邑”進行抗議了。

智瑤無法跟智申解釋什麼叫作經濟補償,再深入地解析智氏好多家庭已經到了破產的邊緣。

說到底,好些人才擁有自己的土地沒有多久,產出還跟不上所需的消費,再有智氏強制要求納賦時的列裝,不給找新的出路,不止這些家庭會破產,甚至還會讓智瑤對智氏的內部改革被迫中斷。

“大人,我家將士傷亡如何?”智瑤問道。

智申以為在問前往劫掠的傷亡,皺眉說道:“將士幾近於無傷亡,齊國黎庶死傷則多。如此有違天和也!”

總體戰是個什麼玩意?哪怕劫掠能讓智氏的好些人富起來,好些人的觀念中還是不能接受,其中包括智申這位家主。

“……”智瑤瞬間不知道該說什麼。

智申說道:“如若長此以往,幾與禽獸無異也!”

對於這點,智瑤承認智申說得沒錯。

並且,智申想要阻止智瑤不是用下令的方式,使用的是採取勸說,無論怎麼看都比較卑微了。

智瑤先道歉,然後問道:“瑤若使之往中山,抑或長狄、樓煩,不知可否?”

劫掠齊國有很大的成效,並且是一種一舉兩得,道義上卻是道德有失。

智申立刻說道:“如此無礙也!”

所以,劫掠同為諸夏一員的齊國不行,搶異族就沒有問題了???

智申很不理解地問道:“訾產有缺,何不加恩?”

老實說,智瑤也有過這個想法,只是念頭剛起來就被自己掐沒了。

智瑤要在智氏建立法度,立下什麼功勞就得到什麼賞賜,哪能幹那種無視制度的操蛋事呢?

知道嗎?極致的公平其實就是最大的不公平,有人努力,有人懶惰,享受的待遇卻是完全一致,誰還願意再努力呢?

沒有功勞進行賞賜,立下相應的賞罰制度又是為了哪般?完全就是上位者在挖掘自己的根基嘛!

智瑤對智申進行了闡述與解釋,說到一半發現智申一臉懵逼,情不自禁地生出了無力感。

並不是智申完全聽不懂,前有管仲,後有子產、趙鞅、士吉射,法度那些玩意早就被人玩過了。

儘管每一位先人對法度或者說制度的核心玩法不一樣,事實也證明了立下規矩就應該遵守的重要性。

智申無法理解的是智瑤玩得那麼認真,想象不出一旦創立的制度在智氏深入人心,會造成什麼樣的後續。

“有一事需得大人首肯。”智瑤開始講起了奴隸立功能夠得到自由身的事情。

吳國和齊國展開了大會戰,用兵規模超乎了很多國家的想象,接下來必定會刺激到列國,以後爆發戰爭的出兵規模絕對會越來越大。

有了殷商的教訓,宗周進行了矯枉過正的改變,也就是不再讓奴隸參與戰爭,想要成為士兵變成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殷商的什麼教訓?他們的很多士兵其實就是奴隸,後來被姬周玩人心戰術,太多殷商的奴隸兵臨陣倒戈了。

現下的各個國家有著數量極為龐大的奴隸,奴隸一輩子都很難翻身,能有子孫也會依舊作為奴隸,某種程度上妨礙了生產力的解放,同時也是對人口增漲造成停滯。

智瑤希望智申能夠同意對奴隸也有賞罰制度,奴隸多生產來為自己贖得自由,延伸到普通黎庶也能獲得成為士兵的資格。

事實上,也就是智瑤無法將土地分配到黎庶手中,只能換一個法子,給予黎庶上戰場立功的機會,再讓黎庶能夠獲得屬於自己的土地。

智瑤想那麼做不獨是為了增加兵源,真正的核心在於分配土地。

需要有那麼一個黎庶自己立功獲得土地的流程,追其原因還是需要考慮利益既得集體的感受。

說白了就是,智瑤不能沒有任何理由就將土地分配下去,能這麼幹肯定想,還會讓獲得土地的人感恩至少三代人;代價則是讓付出努力才獲得土地的人不滿,甚至於瓦解掉智氏現有的擁戴集團。

如果智瑤一窮二白的出身,肯定會去爭取大多數人,問題並不是啊!

智申只知道智瑤聽進了自己的勸,不會再大肆劫掠齊國,想都沒想就同意了智瑤對奴隸處理方案的改革。

而對奴隸改革的事,其實是趙鞅先做,後面商鞅幾乎照搬在秦國實施。

遭到改變的歷史,趙鞅沒有做,商鞅還沒有出生,智瑤成了先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