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不可能對失去“譚”地而無動於衷,原因不止是“譚”地一失會讓齊國在濟水上游的城邑變成飛地,還有“譚”地著實離“臨淄”太近了!

“我家或需在‘譚’常年駐軍,且不可少於兩‘師’。”智瑤說道。

博覽道很贊同,接話說道:“齊或盟吳,遲則三歲乃有反撲。”

剛剛大戰了一場,齊國被吳國消滅了至少八萬大軍,他們還能結盟?這個要看是齊國認為受到的最大威脅來自哪裡,忍受輸給吳國的恥辱不算什麼,晉國的威脅才是對齊國最致命的。

智瑤心想:“不歸還‘譚’地確實是在逼齊國向吳國靠攏,並且齊國有理智就不會在短期內馬上反撲。田氏除掉現任齊君的行動已經是箭在弦上,田乞有可能會因為齊國大敗選擇中止行動嗎?”

齊軍被吳軍消滅了八九萬,大量的齊國公族陣亡或是被俘,一下子掃清了田氏獨霸朝堂的很多障礙。

如果齊國爆發內亂,智氏肯定是會得利。

智瑤已經有所行動,哪怕田乞暫時放棄除掉齊君陽生,智氏這邊也會使用諸多手段讓田氏把蓄勢待發的那根箭矢射出去。

一旦齊君陽生死在田氏手中,智氏沒有證據也會在隨後將訊息曝出來,使得齊國亂上加亂。

本來就被極大削弱的齊國,他們再次亂起來會得到近一步的削弱,再來就是內亂一天沒有平定,拿什麼來跟智氏鬥?

到時候,智氏不止能夠順勢將濟水上游拿到手,還能夠接著繼續削弱齊國!

高強問道:“宗子,新佔各處作亂不休,我等當如何處置?”

這個就是智氏只佔領齊地某些地方,沒有獲得主權的麻煩之一了。

齊人的思想裡,他們還是齊國的人,不願意接受智氏的統治,再有人帶頭肯定就會進行各種反抗。

哪怕是齊國承認失陷在智氏手中的土地歸屬權得到變更,還是會有齊人繼續反抗,進行反抗的力度會出現很大幅度的下降就是了。

對於齊人的反抗這一點,智瑤事先就心裡有數,說道:“遷徙大夫、‘士’。如遇抗拒,需先曉之以理,理若不通,行之以法。”

有話語權的全部遷徙走,黎庶之類其實遷走最好,可惜的是一旦真的全部遷走,再遷徙晉人過來定居,耗時日長倒也沒什麼,倉促遷徙時產生的死傷會非常嚴重。

現在還不是為了完成上頭命令,不管下面死活的年代。

再則說了,智氏的所有都是智瑤的,他不愛惜的話,誰還會去愛惜呢?

近期,智瑤還在做另外的事情,比如總結跟吳軍的一戰。

總的來說,智瑤十多年的努力沒有白費,各種新式裝備列裝下去之後,軍事上佔的優勢超乎想象。

有點費勁的地方就是很花錢,尤其是智氏的各種家大夫、“士”、“徒”很是不堪重負,不得到改善後面也許會出現大問題。

這樣一來,智氏就需要經常性地東征西討,給予那些財產困難的家庭創造來錢快的收益。

單純依靠自行生產?不是辦不到,前提是要能撐過目前的難關!

如果眼前的難關都撐不過去,談什麼長久的將來?

所以了,智瑤近期正在頻繁派出斥候與細作偵查齊國各地,計劃小規模卻是非常頻繁的劫掠戰。

這個也是智瑤大戰略的一部分,劫掠戰會把智氏的很多人腰包撐得鼓鼓,還能干擾齊國進行正常的生產。

所以是什麼?齊國被智瑤盯上,對於齊人來說真是一種大不幸。

現在這麼個年頭,得益於諸夏列國的強大,再來就是燕國跟中原失聯,其實誰都沒聽說哪個國家被異族頻繁劫掠的事情發生。

有數的幾個強國,包括晉國、楚國和吳國,之前打歸打,真沒有進行過頻繁的劫掠戰。

智瑤先開啟這個先河,他看到是進行總體戰的一部分,其他人絕對不會那麼想。

一旦智氏那麼幹,不管是對誰,風評方面肯定是會讓智氏的風評變得非常差勁。

不過,鍋不會只有智氏來背。

魏氏和狐氏不是已經前往魯國了嗎?他們走不同的路線,一路過去能打就打,能敲詐就敲詐,一點都不像霸主國的軍隊,更像是一群土匪。

辛虧是子貢趕路的速度夠快,再來也是魯國三桓夠慫,魯國承認了自己的錯誤,拿出誠意滿滿的賠禮,避免了更多魯人遭罪。

現下,魏氏、狐氏和其餘各家族已經回到國內,他們還幫忙帶回了魯國獻給智氏的那一份賠禮。

季節馬上就要轉換,不出意外進入冬季之後,各國就要消停下來。

“我家如此作為……,甚是不妥。”智申說的是好些智氏的人成群結隊已經在搶掠齊國各處。

命令是智瑤所下達,並且已經執行了快一個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