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規模不大的交戰完畢,他們這邊的戰場可算是消停了下來。

“如今吳軍、齊軍皆為我之敵。瑤欲與吳軍主力僵持,調兵尋機伏擊吳軍它部。諸位以為如何?”智瑤問道。

其實就是幹一種圍點打援的套路,需要謹慎的地方在於應該抽調出多少部隊前往伏擊過來支援的吳軍。

博覽道說道:“此處我軍兵力少之吳軍。若是齊軍與吳軍互盟,它處敵軍便有六七萬之眾。”

子路說道:“‘艾陵’之北、西多山林,東面乃是平野。吳軍若來,當是何處?”

這個幾乎不用多猜,看之前其它的吳軍和齊軍在哪裡打,再考慮到是一種馳援的姿態,肯定是儘量採取直線的行軍方式。

那樣一來,吳軍肯定是從北面和西面逼近。

現在給智瑤剩下的問題是,他本人肯定不能離開主戰場,抽調多少部隊,又是以誰擔任偏師指揮官,類似的選擇亟待做出決斷。

“叔父,由,你二人各攜二‘旅’,夜間悄然離營。如何行軍,擇何地用兵,毋需問我。”智瑤說道。

智徐吾和子路很乾脆地應:“諾!”

得到命令的兩個人應命之後互相對視了一眼,再一同邁步離開軍帳。

智氏這邊能夠擔當大用的人其實不是那麼多,智徐吾和子路絕對是其中的兩個。

包括智瑤自小培養的那一批人,所有的小輩之中暫時還沒有脫穎而出的人。

講一句大實話,哪怕是有人證明了自己的能力,除非是足夠妖孽,非智氏族人的話,其實智瑤也不敢太過重用,只會採取循序漸進的任用方式。

沒辦法的事情,宗族社會環境之下,過於重用外人會讓族人寒心,外姓能壓肯定是要壓著點,再則是自己的族人用起來會更加放心。

智氏這邊已經足夠好了,至少智瑤只是壓著外姓,其餘家族非族人就壓根沒有出頭之日。

“先生。”智瑤看向了剛到不久的司馬穰苴,問道:“可有破敵之計?”

這倒是讓司馬穰苴給愣了一下。

反應過來的司馬穰苴內心比較無語,說道:“宗子何必問我。此戰若是敵軍始終結營自保,唯有以力破之。”

所以是,智瑤已經預設了所有能想到的事項,並且還成功地將吳軍主力給困住,有什麼計謀也要對方配合。

“孫子之言無差,以正合,以奇勝。宗子正、奇相輔,用兵無外如是。若是吳君得知援軍受襲,抑或敵軍數路皆破,仍舊結營無有突圍跡象,宗子或將早做其它決斷。”司馬穰苴又補了一句。

別看已經打了將近半個月,還是有很多人沒看懂智瑤的用兵路數,司馬穰苴能夠從有限的所知推測出那麼多,只能說不愧是大能了。

在接下來,智氏不再主動挑釁吳軍,並且智瑤以智申的名義命令魏駒和狐解對吳軍以困住為主,同樣不再進行主動挑釁。

新的變化並不是一下子讓局面形成,吳軍幾次試探都被堅決回擊,後面估計是覺得不划算,或是在等待可能出現的援軍,致使吳軍也消停下來。

外圍卻是打得非常頻繁與激烈,原因當然是各部吳軍收到訊息靠攏向主戰場,一旦被晉軍斥候或細作發現,必定會對他們進行伏擊或者乾脆正面上去死磕。

兩邊都要應付的智瑤只在奇怪一件事情,也就是從頭到尾沒有齊軍靠近戰場,有收到齊軍的訊息也是他們在向“臨淄”方向進行撤退。

智瑤每天都在根據彙報計算消滅或擊潰了多少吳軍,更加需要注意的是夫差本部,以及齊軍有沒有在某地重新集結再開拔向“譚”地。

如果齊國趁著晉軍主力在“艾陵”跟吳軍交戰,乘機將智氏剛到手的“譚”地奪回去,不管給吳軍造成了多大的損失,其實就算智氏這一波虧了!

“宗子或可再拖延三日,屆時吳軍必定有所異動。”司馬穰苴並不是靠臆想說那些話。

這邊小規模的交戰還是有在發生,恰恰是因為交戰的規模太小,大部分的吳軍能趁機會得到喘息的時間。

智瑤點了點頭,說道:“先生以為吳軍是否向西突圍?”

那是智瑤刻意擺出來的破綻,暫時卻是沒有調動兵力做後續的部署。

司馬穰苴說道:“吳君多疑,窺知如此破綻,深怕宗子另有安排,恐將另尋突圍之處。”

智瑤又說道:“先生以為齊國可會攻‘譚’,抑或取我濟水之北?”

以司馬穰苴對齊國君臣腦回路的瞭解,覺得晉軍再繼續跟吳軍拖下去,齊國還真很有可能發兵“譚”地,乃至於出兵濟水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