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申就是問一問而已,沒有打算推翻智瑤的決定。

他們這一支晉軍也在當天開拔,花了三天的時間接近到“艾陵”三十里之內。

“上軍將率部經‘長勺’往‘艾陵’西側,務必待我本部攻吳,方可由西側攻吳魯。”智申揮斥方遒,看上去無比自信。

那個“長勺”屬於魯國,當下有叔孫州仇帶著約三千左右魯軍進行駐紮,它離“艾陵”約有三四十里路程,算是吳軍聯絡魯國的重要通道。

本來晉軍能夠先攻下“長勺”進行控制最好,可是他們的兵力比較有限,吳軍的兇名又是赫赫,著實很難令人輕視,智瑤也就輕視了魯軍決定暫時不打“長勺”,要集中兵力先攻打吳軍。

狐解恭敬應完“諾”之後也不耽擱,示意馭手可以駕馭戰車往自家軍隊的位置走,要帶上部隊去執行命令了。

智申面對鍾全的注視卻是直接示意各自散去。

沒有吩咐其實就是吩咐了,鍾氏以及其他沒有得到新命令的中小家族,老老實實跟在智氏所部身邊便可。

“如此我部僅剩不足一‘軍’矣。”智申等沒有外人,臉色拉垮地說道。

根據智瑤的佈置,魏駒帶上一萬左右的兵力搶先南下,不出意外應該是已經到了“艾”的南面;又有狐解帶上一萬左右的兵力去“長勺”南面;他們本來就剩下四萬五千左右的兵力,減去兩萬就剩下兩萬五千,離一個整編軍團其實差得有點多,也就三個“師”又不到兩個“旅”的兵力了。

智申好幾次領兵出戰,有沒有智瑤背後支招,兵力從來沒有這麼拮据過,肯定是要心中揣揣的。

而這兩萬五千的兵力,裡面還有鍾氏和其餘中小家族的九千左右,更是加劇了智申的不安。

智瑤只好重複講了不少次的話,說道:“大人,我家兩‘旅’新軍在此。”

別看只是三千的新軍,估計能頂一個“師”的晉軍,一個“師”的晉軍經常能扛住多於己方兩倍以上的列國軍隊,三千智氏新軍扛住不超過己方五倍的列國軍隊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現在是什麼情況呢?

吳軍和齊軍分得挺散,主戰場則是在“艾陵”這邊。

晉軍一樣是分散了,主力會從東面插入“艾陵”,魏駒所部在“艾陵”的南面,狐解所部在“艾陵”的西面,等於晉軍一旦發起進攻,會是三面夾擊的趨勢。

智瑤的選擇並不複雜,試圖先消滅吳軍的主力,再去一一解決掉分散的吳軍,其實哪怕最終讓一部分吳軍逃走也沒有關係,主要還是消滅吳軍的主力。

齊軍或魯軍?不是智瑤心大或者驕傲,講事實就是齊軍和魯軍暫時輪不到智瑤去消耗腦細胞,一旦能解決吳軍的主力,齊軍和魯軍只會是晉軍鍋裡的菜,到時候想怎麼料理都行。

某日。

人在“艾陵”的夫差正在觀看新一輪的攻城,期間不該出現的逢同突然出現了。

“大王!”逢同是從宋國趕到,一臉慌張地對夫差稟告道:“臣來時在‘艾’窺視魏氏之軍!”

啥玩意?

一時間,夫差有點沒有反應過來,怔怔地重複道:“魏氏之軍?在‘艾’地?”

“艾”在“艾陵”的西南邊,屬於魯國的城邑,然後是北上吳軍的退路。

夫差狐疑地說道:“齊人所言,晉軍躊躇在馬格山未曾挪動,何時抵‘艾’地?”

並不是夫差不相信逢同的話,只是晉軍突然出現在“艾”有點詭異,並且還是等逢同恰好路過才窺探到,沒有人事先警覺。

逢同呼籲道:“大王,既有魏氏在南,必另有晉軍在側。此事不祥,大王應予早做決斷呀!”

夫差臉色不斷變幻,視線在正在進行激烈城池攻防戰的位置和逢同身上來回移動,一看就是陷入了極大的內心掙扎。

齊軍已經快要堅持不住了,眼下撤軍?

夫差的眼神一直在閃爍,表情變得越來猙獰,問逢同,道:“大夫本該在宋,因何來此?”

逢同有點被夫差猙獰的表情嚇到,想都沒想,也不管地面髒不髒,有沒有石頭之類,直接“噗通”跪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