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晉軍來自智氏,與之正面交戰的吳軍根據對晉國卿位家族的瞭解,有一種面對韓氏軍隊的錯覺。

一切只因為智氏所部射出的箭矢數量非常多,並且還組織箭陣一個又一個區域進行反覆覆蓋。

硬要說智氏的弓弩手與韓氏弓箭手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大概就是智氏因為有弩兵的關係,射得比韓氏弓箭手更遠這一點。

吳軍當然會安排弓箭手還擊,很快就發現己方弓箭手一旦暴露位置,沒有多久就會遭到智氏弓弩手的針對,幾波箭雨下來就是一個死傷慘重的結果。

“韓氏戰法遭智氏偷窺?”夫差說的偷窺不是偷看,應該是韓氏訓練弓箭手的秘笈被智氏偷了。

組織箭陣一直以來都是韓氏“專利”的一部分,他們花了極長的時間才整理出相關的科學體系。

其實吧?無外乎就是射箭角度的控制,再來就是能發號施令各軍官的臨場指揮。

不要以為這樣很簡單,看似簡單,真正去操作的難度非常大,一個不留神玩脫了就是不分敵我的覆蓋。

智瑤自小就挑選小夥伴,啟蒙是最艱難的階段,識字之後會有遠超當前時代的知識教學,其中肯定是不會缺了數學這一類課。

數學有多麼重要,又能運用到哪些方面,懂的都懂。

智氏軍隊這一邊,現場有升起車斗的巢車,也有在遠方高處充當眼睛的人手;在遠方高處的人,他們還掌握著旗語,能夠用旗語給某個箭陣提供指示。

看似不起眼的應用上面,內在卻是需要有多種知識支撐,以當前時代就一個智氏能玩得轉,其他家族估計連數學是什麼都不懂。

一再遭到針對的吳軍弓箭手死傷慘重,後面乾脆不再聚堆,玩起了吳人很擅長的射冷箭。

偷襲或是埋伏使用冷箭戰術會很管用,大軍直面對戰再玩冷箭,不以殺死殺傷敵軍的軍官為目標,玩射冷箭其實作用不大。

畢竟,戰場上本來就是各種飛矢,施以冷箭射死射傷幾名士兵又有多大用處呢?

吳人的冷箭戰術還真的就是針對軍官,他們曾經用這種戰法搞得楚軍苦不堪言,用來對付智氏所部就有點不夠勁了。

智氏這邊,但凡是軍官就會列裝甲冑,軍職越高甲冑的防禦力越強,除非是被射中臉門這種不受甲冑保護要害,要不然根本不是一發冷箭就能幹掉,更通常是的是中箭之後受點輕傷,乃至於身上插著幾根箭都還不知道被射中了。

為什麼會不知道被箭射中?單純就是射來的箭矢沒有破防,注意力在其它地方,沒有感覺到疼痛也就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經中箭了。

吳人使用的大多是竹弓,箭矢也是輕飄飄的款式,超過六十步距離射中沒有穿甲的人都很難一下子斃命。他們用竹弓和竹箭來射智氏計程車兵?智氏計程車兵絕大多數都穿著紙甲,沒有穿甲的智氏士兵不會處在最前方,能夠看到的是智氏計程車兵從始至終壓根沒拿吳軍弓箭手當回事。

“我那麼辛苦和努力是為了什麼?暫時無法從裝備上碾壓國內的卿位家族,拉到國外遇上誰不是在欺負啊!”智瑤覺得要是甲冑產量上去,距離欺負國內的卿位家族也不遠了。

而智氏沒有加大甲冑的生產並非不願意,製作甲冑的工序比較多,相關的匠人數量短時間內難以增加,需要的是一批批進行培訓,需要有個迴圈漸進的過程。

甲冑的產量想要非一般的提升,或許只有等水力鍛錘被研究出來?

最現實的原因還有一個,智瑤想做的事情太多,攤子鋪得著實是有點大了。

夫差看著一再中箭倒下的麾下士兵,皺眉的同時臉頰也是一陣陣抽搐。

吳軍的著甲率並不高,再有智氏的箭桿基本是實木,射程和殺傷力絕對比竹子做的箭矢強。

當然了,吳軍並不是傻傻挨射,他們早就收集來了盾牌,或者搞來了木板、竹排,只不過智氏射來的箭矢太多,還是難免一再有人中箭。

夫差已經下令組織衝鋒的部隊,需要時間用於準備。

“智氏之富,令人瞠目!”夫差把玩著送來的智氏箭矢,強忍住才沒有坡口大罵。

知道以當前年代製作箭矢的不易嗎?

又知道十來支上好的箭矢就能換到一個奴隸嗎?

收集到夫差這邊的智氏箭矢二三十支,不用仔細分辨都能看出質量上佳,更為令人驚訝的是規格上近乎一致!

嚴格按照標準,又是流水線生產的箭矢,其實就是該那樣的。

只是呢,知道流水線的人不多,能夠採取流水線生產的也就一個智氏。其他家族想要效仿的話,哪怕是弄清楚流水線是什麼玩意,缺少相關的技術手段也一樣搞不出來。

從開戰到現在,智氏射出了多少箭矢?怎麼都有三四萬支箭矢以上了。

所以,夫差再看智氏所部的裝備,真心認為智氏非常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