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幹一把大的?(第2/2頁)
章節報錯
智瑤著實不知道應該說晉國的卿位家族只想花小代價佔大便宜,還是這一代坐在卿位上的人太鼠目寸光呢?那麼明顯的事情竟然看不出。
只是吧?智瑤看智申露出苦笑,愣了愣的同時,知道是自己想錯了。
魏駒、狐解和鍾全不是看不出那麼淺白的道理,他們要的是智氏戰前先把一系列利益分配講清楚。
既然智瑤需要將智申給請到戰場,進行的肯定是一場國戰。
智申是晉國的“元戎”,他在場理所當然是掌有軍隊的指揮權,相反人沒到會讓指揮權落到上軍將狐尤的手中。
“魯國與吳國為盟。如我此戰得勝,需討魯,以作懲罰。”智瑤說道。
其餘家族根本不在乎佔下的地盤是不是飛地,智氏卻是不允許東面出現屬於其他家族的城邑,跟他們平分從齊國佔領的地盤也就沒有可能。
講現實一些,智氏奪取“譚”地根本沒有其他家族幫忙,接下來謀奪齊國的濟水上游更不存在太大難度。自己伸一伸手就能做到的事情,憑什麼要分好處給那些沒有任何付出的家族?
可是呢,智瑤深深明白吃獨食非常遭人恨的道理,思來想去只有把魯國給獻祭了。
現階段魯國跟晉國並不接壤,只是晉國在歷史上有跨過一個諸侯去吞併另一個諸侯地盤的例子,等待戰勝吳軍之後,晉軍再去魯國境內攻打城邑並實施控制,後繼變成歸屬晉國某家族的飛地,不是完全沒有可操作性。
最大的可能則是晉軍去魯國之後掠奪人口和財帛,不會控制土地?
智申又走了,沒有多久回來告訴智瑤,道:“諸‘卿’言辭措措,吳軍當伐。”
看吧,還真的是晉國的卿位家族,幹什麼都要有收益,哪怕進行國戰也不能給白乾活。
面對晉國卿位家族的這一番操作,智瑤沒什麼好生氣的地方。
不正是這樣才給卿位家族發展起來,並且對晉國來說就是尾大不掉,乃至於成了晉國的掘墓人。
以一個家族的勢力是這樣,輪到化家為國之後再這樣,完全不懂唇亡齒寒的道理,被人滅了也是純屬活該,對吧?
總之,晉軍開拔,總算是向“艾陵”進發了。
原先智氏在“譚”地有三萬的兵力,攻佔“譚”地並沒有出現多少死傷,只是有些地方需要留下部隊駐守,最終抵達泰山附近的兵力是一萬八千左右。
晉國本身派出一個軍團過來支援齊國,再加上智氏的兩個“師”和四個“旅”和魏氏的一個“師”,合起來的總兵力超過六萬五千。
這六萬五千晉軍當然不能全部前往“艾陵”作戰,遠離本土需要拆散一些部隊保障後勤線,再來也要分出一部分兵力防著齊國或是魯國,能開拔前往“艾陵”的晉軍不會超過四萬五千。
“我家三‘師’,魏氏、狐氏、鍾氏各有一‘師’,餘者乃是他家。”智瑤在靠近‘艾’約三十里時,某個夜晚主動將智申請到自己的帳中。
為什麼不是智瑤過去找智申?只因為智瑤這邊懸掛的山川輿圖比中軍大帳那邊更為寫實和詳細。
諸夏在封建時代時期的地圖歷來就沒有比例一說,純粹畫上一個不那麼靠譜的整體圖形,大致寫上哪有城池、山嶺、森林、河流,互相之間多少距離純粹用猜,追求的就是一種“意識”流派。不得不說,在這一點上白皮追求“寫實”更加實在。
智申直接問道:“瑤欲如何佈置?”
情況就是這樣,晉軍看似智申在指揮,然而真正進行計劃和部署的人卻是智瑤。
這樣“背後”故事已經不是第一次,智申無比習慣。
智瑤一邊指著山川輿圖,一邊進行一些部署,講完後,問道:“大人可有補充?”
別問,問就是沒有,乃至於好多地方根本沒有聽懂為什麼要那麼做。
智申努力地記住智瑤說的每一句話,反覆品味了很長一段時間,有些明白智瑤的意圖,驚訝又不那麼確定地問道:“瑤欲全殲吳軍、齊軍?”
他們才來了四萬五千士兵,面對的是一再消耗剩下的約五萬吳軍和兩萬左右的齊軍,兵力不佔優勢啊!
智瑤簡短地說道:“我佔先手,敵軍亦酣戰時久,瑤有七成把握。”
戰爭這玩意沒有什麼十成十的把握一說,能對半開就可以冒險,成功機率超過六成就該當機立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