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夏悠久的歷史上,有那麼一個帝國從來都挺任性的。

這個帝國因為需要會組建新軍團,能夠用資源堆積到讓軍團成為精銳,拉上戰場利用軍事裝備的優勢各種吊打敵軍,等覺得用不到該支軍團,或是根本養不起,裁撤的時候也是乾脆利索,一點都不帶猶豫的。

然後呢?當又需要精銳軍團的時候,該帝國玩似得再次組建新軍團,偏偏新組建的軍團很快又能成為精銳,再次馳騁沙場教敵對勢力做人。

這個帝國叫漢,分為西漢和東漢,西漢出現過南軍、北軍、期門軍、羽林軍;東漢出現過的強軍就更多了,出現之後的不久被裁撤,然後又接著建立,如此反覆說得就是任性的東漢。

那麼任性也說明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漢人在當時可謂武德充沛啊!

智瑤明顯是記錯了,東漢時期風光的並不是河間騎兵,其實是三河騎兵。

所謂旳三河騎兵就是洛陽附近的三條河系,他們一度非常風光,不止被用在對匈奴和鮮卑的各種征戰,還被拿去當平定羌亂的主力。

只是吧,誰讓東漢財政狀況堪憂,並且君臣也著實是任性,好好的三河騎兵還沒有來得及創造屬於自己的輝煌,跟其它很多軍團那樣遭到裁撤了。

雖然智瑤是記錯了,華北平原在目前時間節點用來作為大肆搞牧畜業的思路卻是不會有錯,有豐足的水草,並且地勢也絕對開闊,還有一條大河在邊上。

什麼有利因素都有了,發展得當智氏十年內有一支騎兵並不困難,對吧?

後面華北平原不適合牧畜業只有一個理由,越來越多的城鎮被建設起來,再來便是氣候的轉變比較大了。

不過,那種轉變是一種非常漫長的過程,包括城鎮的建設以及氣候。

一直到東漢末年時期,華北平原還是處在地廣人稀的狀態,後面的五胡亂華更是造成千裡無人的慘象,到隋末又歷經一次沉重打擊,李唐初期一再各種打壓,需要到李唐中期才緩過勁來。

那片區域即便智瑤很用心去開發,有生之年估計也很難充填進入足夠的人口。

智瑤對那裡的開發比較粗暴,前期搞大肆牧畜業,條件允許了就弄集體農莊,一些地段則是會拿出來進行封賞。

當然了,封賞不會是一大片地盤歸於某人名下,進行的將是小塊切割再賞賜有功之人。

以智瑤所處的年代,想讓哪裡得到開發,最為簡單的莫過於將土地賞賜出去,獲得封地的人自然比誰都更加上心,必將自主將土地開墾出來。

“今歲我家於此地用兵一‘軍’,國中農耕影響甚大。”智申還不太確定到底值不值得,看上去非常的發愁。

智瑤立刻說道:“我家在此得口眾八萬餘,繳獲無算,日後另有進項。”

八萬多人不是前面的戰事獲得,完全是在後面對各處進行清剿的俘虜,會全部歸於智氏,壓根就不用跟其他家族平分。

中山國再弱也是一個國家,他們還是北狄的總合,各種資源累加起來的數量非常龐大。

認真算起來,智氏在中山國繳獲的糧食,前前後後加起來相當於自己去耕作的三年總合,其它的玉器、銅器、馬、牛、羊、皮毛、皮革等等東西在價值上就有點難算了。

總得來說,戰爭真的是掙快錢的一種方式,前提是給打贏了。

智申愁的是虧本嗎?不是啊。

無論是賺還是虧,家族自身的農耕總是耽誤不得,一次兩次沒有關係,次數多了會讓上上下下的思想出現問題,極可能搞成以後懶得耕作,光想著爆發戰爭掙快錢了。

不要以為那樣的事情不會發生,出現類似情況的集體簡直不要太多,乃至於演變成全民族往強盜文明演變。

如果智瑤是島民,又或是生活的區域常年冰天雪地,腦子有病了才會去強制跟土地繫結,肯定是要往強盜文明使勁用力的。

然而,智瑤就是處在能夠自強的環境,周邊的勢力要麼一個比一個頂,不然就是真的當強盜會被群毆,不自己生產必然要出現由盛轉衰的局面,肯定是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啦!

智瑤再一次給智申普及一下華北平原的重要性,新的話題就是道路開闢出來的話,各種物資會源源不斷地運輸到“邯鄲”那邊,採取以周邊資源養肥“邯鄲”的一種進補方式。

“如此,與韓氏換地勢在必行?”智申可算是明白智瑤鐵了心要以‘邯鄲’為核心利益。

那完全就是廢話了。

智氏經過跟趙氏的一次置換封地,甩掉了零零散散的那些飛地,大部分的封地都集中到東面。

這一次再跟韓氏置換封地,西到霍太山,北到“鮮虞”,南到洹水,東至分岔的第二條大河,一整片地盤全是智氏的勢力範圍,有張實力分佈圖的話,一看就能看出智氏佔了晉國約五成的疆域,其中包括“原”那一塊很顯眼的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