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再一次的一舉多得(第2/3頁)
章節報錯
在這期間,智氏和魏氏都會先行徵調部隊,集合地點放在了“原”地。
相繼回到“新田”的其餘各“卿”,他們得知智氏、魏氏和趙氏要聯合起來討伐鄭國,經過了解並不是國戰,一個個就有點小心思了。
智瑤這一次會帶上新軍的兩個“旅”,老式的一個“旅”,輔兵的安排大概是兩千左右的總數。
本來有多少輔兵這種事情,主家……也就是智申或智瑤都不好干涉,納賦的小貴族和“士”想帶多少是他們自己的事情。
現在規則變了,智瑤將智氏的軍事規則弄得更加明細,說白了就是約束力遠比之前更高。
對於規則的改變並不是沒有阻力,牽扯到方方面面的改動,利益受到波及的人一定會有許多,他們覺得有利會樂於接受,將會損害他們的利益不免會抗拒乃至於阻攔了。
智氏的新軍,他們裝備什麼武器都被嚴格規定,不存在主家無償贈予,可以是租用,也能是購買。他們不會獲得軍餉,獲立軍功則是能夠得到土地、住宅、奴隸以及其它物資上面的獎勵。
不一定是要親自殺人,參加某次作戰,集體獲得勝利,一次勝利獲得什麼樣的賞賜,分為小勝、大勝之類,再累積勝利的次數,次數到達一定數量又是什麼賞賜之類。
出現比較大的改變是,參戰人員不需要再自行攜帶糧食,吃喝由主家進行提供。
智瑤還將什麼身份地位吃什麼喝什麼的那一套拿了出來,目的跟商鞅的設想一致,使得將士知曉等級無處不在,鞭策他們奮發向上。
必須說明的是,智瑤制定的一些規則跟以前沒有太大的變化,很多隻是換個玩法而已。比戰袍和武器、盔甲自己出錢,由於智瑤硬性規定必須是哪些,只有主家能夠生產,全軍也就達到了軍備制式化。
另外一點,新軍需要長時間處在納賦狀態,他們訓練時的吃喝依舊是主家負責,裝備也是由主家提供。
真正有利的地方在於將立下什麼軍功,會得到哪種等級的賞賜寫的清清楚楚外加明明白白。僅是這一點就是一種領先,並且會驅動參戰人員的作戰熱情。
智瑤抵達“原”的十天之後,三個“旅”的部隊也到了。
再往後的第七天,魏駒帶著魏氏的三個“旅”過來。
跟智氏有點不同的是魏氏的輔兵數量有點多,算一算大概是一比二的數量。
“這是要去鄭國盡情收穫的架勢啊?”智瑤猜測。
不怪魏駒有那樣的心態,他跟智瑤一起出徵了三次,哪一次不是收穫滿滿呢?
然而,今次智瑤認為收穫會有,要說有多少則是未必。
那是鄭國將靠近晉國的家族進行了遷徙,人為地搞出了寬度在五十里以上的民政空白地段。
什麼意思?就是靠近晉國的五十里內,鄭國沒有相關人員在進行生產,幾個要道長期留有少量的駐紮人員,用於警惕晉國突然發兵來襲。
鄭國這麼做還有另外一個用意,使用這種方式對晉國示意:知道為什麼不致歉加賠償嗎?因為俺就是知道你們無論怎麼樣都會進行報復啊!
那完全是廢話了。
晉國的睚眥必報誰不知道?百來年的時間中,得罪晉國就沒有道歉賠禮能解決的例子,無一例外都要打一場。
“我聞陳國已亡於楚之手。”魏駒見到智瑤,第一句話就講這個。
這個訊息智瑤在四天前收到,沒有產生任何的心理波動。
魏駒又說道:“我伐鄭,楚必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