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氏在智瑤的戰略核心制定計劃中,開發的重點在“邯鄲”周邊,等“邯鄲”周邊開發完畢就會朝東北方向轉移。

話說,“邯鄲”的東北方向是哪?現代那邊叫河間,到了戰國時代會被稱為饒。

因為不同時期山川地貌都存在區別,再來就是考慮到地緣政治的因素,也許在某個時代顯得極重要的某處,換作下一個時代就顯得無足輕重了。

智瑤不是沒有想過朝“邯鄲”的西南面發展,那邊在東漢會有一座鄴城,佔據了就能夠對控制華北擁有很大的戰略價值。

問題是什麼?智氏已經開發“邯鄲”周邊,再去“邯鄲”西南面距離不超過一百五十里的地方進行大工程,著實是沒有必要,並且是一種雙重浪費了。

智氏第二個五年計劃選擇在“邯鄲”東北方向千里之外的河間,說白了就是建設起來跟“鮮虞”形成一種掎角之勢,完成軍事部署的同時,還能開發周邊,為對齊國發動滅國之戰做先手佈置,乃至於也能成為未來某天對北燕開戰的前進基地。

所以了,晉國兩大產糧地之一的“原”能夠捏在手裡最好,給其他家族也不是那麼可惜。

“我家西境之土已是雞肋。”智瑤話有點難聽,取決旳是智氏的戰略發展側重,不是那邊的封地質量太差。

智申在等“邯鄲”周邊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再看看後續取得的效益,哪怕寵溺和對智瑤的眼光有足夠的信心,內心裡對放棄西境封地還是存在不小的顧慮。

索性是智瑤沒提出連“智”地都想放棄,要不然智申首先在感情上就無法接受,其餘族人也該傻眼了。

拿這一次來說,趙氏能接受“趙”地和“晉陽”之外被割肉,一來是他們祖輩葬在“趙”地,另外“晉陽”是趙氏的未來發展重心。

只要“趙”地和“晉陽”仍然歸於趙氏,他們這一次跌倒了,以後還有機會爬起來,連這兩個地方都保不住,別怪他們以激烈方式做垂死掙扎了。

哪個家族想要獲得那一塊土地,有沒有拿到手之類,封地置換的議題被智申丟擲去,大家頓時有些傻眼了。

“何地歸於各家,非此地之因,乃是與何人比鄰,是否?”智申問道。

眾人依舊沒有說話。

大家對於跟誰當鄰居很有追求,才不樂意跟攻擊性強的家族當鄰居,哪怕是沒有大打出手,平時摩擦多了也會覺得噁心。

智申不急,很有耐心等眾人消化了,再來決定置換封地的事情能不能進行。

之前趙氏的勢力範圍持有量佔了晉國約三成,僅次於智氏手裡捏的勢力範圍。

那可是三成,發生變動之後,晉國的格局肯定會出現很大的變動。

不止是各家族的封地持有數量,還包括對趙氏的人口瓜分。

當然了,趙氏人口數量最多的是“趙”地和“晉陽”兩處,甚至“晉陽”就佔了趙氏總人口的約三成,兩處沒有丟失還能保住四成左右的人口數量。

現在怎麼瓜分趙氏還沒有最終成為定局,極可能會給趙氏留下除了“趙”地和“晉陽”之外的封地。這個也是趙氏最終選擇忍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一下子給打死,也沒有剝削其中的大部分,留下了能夠翻盤的機會,換作誰都難以下定決心掀桌子的。

趙氏至少能夠保留四成或更多的人口,看似是一件有利的事情,他們要是在接下來沒有在短時間內開墾出大量農田,未來恐怕會很有得受,起碼在糧食上受制於人是一定的事情。

雨季過去了。

然後,老天爺可算是足夠給面子,後續的一個月時間內天氣晴朗,出征一年左右的晉軍在新的部隊到來後,可算是能夠踏上歸途。

完成納賦額度的人能走,各家族的領袖卻是仍舊需要留下。

誰想走也可以。只是怎麼分肉還在爭執階段,走了就代表放棄爭奪的權利。

所以,哪怕明知道希望渺茫,又或者是完全不夠資格去爭,大家為了能夠對格局變動做到最大的掌握,真給走了才是愚蠢。

一個月的晴朗天氣之後,天空又再次在飄雨。

“這邊的雨量這麼充足,農耕用水著實是太有保障了吧?”智瑤心想。

那是,也不看看現如今附近的地貌是怎麼回事,大片大片的溼地,好些地方甚至密佈沼澤。

因此真不是懂得農耕的中山國不開發,他們人力以及技術都有限著實是玩不動大工程啊!

過上百年多年之後降雨量大幅度減少,戰國時期的趙國將這邊開發起來,很多次就是依靠該地的糧食救急;隨後的西漢、東漢得益於趙國開發的基礎,不敢說能將糧食供應其它區域,起碼當地是能夠自給自足的。

戰國、西漢和東漢有他們自己的情況,比如人口的多寡等等。

目前是春秋晚期,人口比戰國少很多,更是無法跟西漢、東漢比較了。

“自古河北好像一直都有那麼點不上不下,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智瑤覺得自己需要搞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