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恤亦會助我。”趙伯魯說道。

韓庚臉色一變,鬱悶趙伯魯明知道智瑤對趙毋恤感官不好還講出來。

智瑤則是依然一臉溫和笑容,心裡則是想道:“果然,趙毋恤是從前臺轉為幕後。”

早有預料的智瑤為什麼沒有其它舉動?無非就是趙獲成為“趙孟”會讓趙氏短時間內穩下來,極有可能稍微喘息之後再次奮發;哪怕是有趙毋恤在幫趙伯魯,還有姑布子卿這個野心勃勃的家臣,作為家主的趙伯魯無法強勢對趙氏本身就存在太多的不確定因素。

要不然智瑤能怎麼樣?其他家族擺明了就是要保趙氏,不是他們對趙氏有多少好感,單純就是因為局勢的需要。智氏再強硬地要讓趙氏在晉國除名,基本就是走上趙鞅的老路了。

“虛弱了,但是依舊存在,沒有滅亡就難以引起太大的震盪;留下虛弱的趙氏能夠穩定其他家族的安全感,時機合適還能當肉丟擲去讓他們爭搶,我壓根就不用太著急……”智瑤心想。

急什麼?

目前晉國內部的實力對比,智氏的實力大概是魏氏和韓氏的總合?其餘家族站在魏氏和韓氏那邊,能夠跟智氏掰腕子。

暫時的軍力和後勤供應都不允許,真的搞起來勝負難料,打贏了也是獲得一個爛攤子,何必呢?

繼續保持一種實力雖然很強,可是看上去沒有太強攻擊性的形象,能夠給智氏爭取更久的可發展時間。

第一個五年計劃再有兩年就會完成,只要智瑤繼續讓智氏保持軟實力和硬實力的高速增漲,以總體實力壓制其餘家族,條件允許了無論是找合作物件瓜分,還是全部都要,基本就是一種水到渠成。

晉國對中山國的入侵行動,隨著將異族聯軍的主力解決掉,基本上也就將戰爭的結果註定下來。

他們卻不會馬上大規模撤軍,一來是氣候不允許,再來就是還有相當數量的異族聚居點沒有清除。

另外一點,關於姬友是死是活同樣需要搞清楚,一天沒有抓到或是證實死亡,某天姬友重新冒出來還是能夠號召北狄人繼續跟晉國過不去。

當然了,因為大型戰役已經打完了的關係,用兵方面的需求量銳減,各個家族還是能夠減少納賦的人數。

他們需要在原地熬過雨季,運氣好能在天氣晴朗一段時間之後歸國,運氣差的話可能要在原地渡過一個冬季了。能不能回去還有一個前置條件,比如說各家族新一批的納賦人員有沒有抵達。

因為戰事已經基本進入尾聲,軍功的評定被提上日程。

智瑤在接下來根本沒有空閒的時間,每天撲在審閱戰報以及裁定任務完成度上面。

肯定不是智瑤一個人在幹,會有相關的文書進行輔助。他們最後拿出來的軍功評定還要得到當事者的認可,因此任何的軍功評定怎麼都不能太過於脫離實際。

晉國的“元戎”權力大就在於能夠評定軍功這一點,掌握了功過賞罰可以捏住太多人的命運。

很多時候可以因為“元戎”上下嘴唇一碰,小功勞變成大功勞,有功勞變成有罪。只是晉國曆任的“元戎”大體上還是擁有基本節操,為自己的家族謀好處沒關係,打壓誰不能做得太過份。

一些節操掉了的“元戎”,哪怕他們在任時能夠風光,後代會有什麼下場的例子已經擺在那裡。

“追求自身利益要虛高功勞,自家得到好處不要忘了實力相等的家族,只能其欺壓實力弱小的那一部分了啊。”智瑤覺得其餘家族要慶幸一點,智氏要的真心不多。

一系列的軍功評定下來,由智申拿到會議上傳閱。

由於沒有涉及到怎麼對趙氏割肉,講究的也是能夠忍受範圍內的公平公正,絕大多數軍功評定得到認可。

輪到關於怎麼對趙氏割肉時,糾紛隨之產生了。

作為看客的智瑤面對魏侈放棄“原”而爭取“溫”,心想:“看來魏氏的重心就是南下,魏侈為了得到‘溫’連將‘原’分配給我家的話都講了出來,擺明了就是在借勢。”

本來韓氏要極力爭取“原”的,等魏氏提出“原”該給智氏的觀點,一下子就讓韓氏軟化了下去。

連帶的,魏氏因為幫智氏爭取“原”,一下子讓大家想起智氏和魏氏早就結盟,面對智氏和魏氏的聯合,誰還敢多逼逼叨呢?

智申本來就對“原”和“溫”都有想法,遭到智瑤的勸服。他面對魏侈硬是要把“原”塞給智氏,會議上很多次注視向智瑤,希望能夠得到正確意見。

涉及到利益,有實力就去明搶,沒實力就極力爭取大家族不要的那些部分,搞得利益分配上簡直就是亂糟糟。

“大人,或可丟擲封地置換一事?”智瑤在事後這麼對智申說道。

很久之前,也就是智躒還活著的時候,智氏提出封地置換被趙鞅否決。

現在智申是“元戎”,並且各個家族因為一些利益爭得不可開交,去爭是某塊地落到其他人手裡將對自家產生很大威脅,封地能夠自主置換的話,好像是能減少很多麻煩,從而得到大部分的認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