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的東面地形很複雜,山澗尤其多。

天氣良好的條件下,大軍一頭扎進去都未必能有什麼好下場,何況是連綿雨季的情況下呢?

堵在西面的智氏一看就不好惹,並且智氏看上去沒有絲毫鬆懈,得了失心瘋的姬友才會選擇向西突圍。

南面?異族聯軍向那面突圍成功又能怎麼樣,跑去晉國的勢力範圍繞一個大圈子,盡情地肆虐一波再被弄死嗎?

倒是北面那邊的魏氏,他們的遭遇跟異族聯軍幾乎是半斤八兩,並且魏氏的戰鬥力受於地形和天氣的影響下降太嚴重,異族聯軍從北面突圍成功的可能性最大。

一旦姬友率軍成功突圍,嘗試奪回“鮮虞”城,又或是拐向東北跑去“窮魚之丘”,也能是穿過五臺山那邊跑去樓煩的地方,反正就是有著比較多的選擇。

如果姬友選擇的是前往五臺山?那麼恭喜他們又要中獎,那邊可是有智氏的軍隊。

宰予怔怔地看了智瑤有一小會,看到的是智瑤心靜平和。

話說,他們正在進行一場戰爭,並且還是滅國之戰,作為全軍實際統帥的智瑤竟然能是這種狀態,應該怎麼去進行評價呢?

往實在話說,就是能力有限,無法做到更多。

要講好聽話,用運籌帷幄之下盡在掌握,會顯得非常合適。

實際上,智瑤該做的都做了,敵軍怎麼選擇,指揮鏈下面的各路友軍怎麼表現,看各自的發揮罷了。

後續的事態發展幾乎沒有脫離智瑤的設想。

姬友先做出向東突圍的假象,很突然帶著還能指揮的軍隊向北運動,一頭撞上了早有準備的魏氏大軍。

受於氣候加上環境的約束,雙方打得無比艱苦,亂戰和爛戰進行了七天左右之後,韓不信可算是帶著軍隊出現,同時智徐吾統率的智氏大軍也殺了進去。

一直到異族聯軍開始出現大規模的投降,後面卻是發生了姬友失蹤的事件。

沒人能說得清楚姬友是逃竄成功,還是悄悄地死在哪個誰都找不到的地方,反正就是活不見人死不見屍。

能代表著最大的功勞就那麼憑空消失,心態最穩的智氏當然不會感到可惜,魏氏、韓氏、狐氏等等家族絕對無比懊惱。

不過,總的來說,姬友一消失,異族聯軍失去了領袖,他們的抵抗意識遭到了全面的瓦解,戰事可算是進入到收尾階段。

哪怕是最終的勝負已分,很多事情還是不那麼好進行。

“敵軍傷患、病患極多?若不妥善安置,收穫少也。”魏侈看上去很憔悴。

打異族就是那樣,有價值的繳獲不太多,後續還沒有長期的“貢獻”能拿,幾乎全部是一錘子的買賣,不佔領土地註定是虧本。

抓捕異族當奴隸?語言不通是小事,反正同為諸夏的人,也不見得能語言相通;要說異族桀驁不馴什麼的?他們面對強盛的諸夏列國,乖得跟羊羔似得。麻煩之處在於不善農耕,想要開展牧畜業的家族著實不多,抓異族頂多是用來在各工程的勞力價值方面。

出國已經接近九個月的時間,所處環境再加上氣候因素,晉人不分身份高低,除開智氏的人之外,一個個看上去狀態都不怎麼好。

好在是北征已經出現結果,並且還是一年之內滅掉中山國,後面誰想在北狄境內繼續活動自己搞,好多家族是再也不想來了。

他們現在唯一剩下的麻煩是找不到姬友,暫時無法給這一次北征畫下圓滿的句號。

一天沒有找到姬友,甭管是死是活,會有太多的麻煩後續,說不得某天誰會弄得個鍋從天上來的禍事。

智申說道:“如果諸家嫌棄,我家可購。”

老智家永遠缺人,並且不在乎人是從哪裡來,後面都能找到合適的崗位充填進去。

幾個有話語權的人皆是一愣,假裝沒有聽到智申剛才的那句話。

能夠允許的話,他們絕對不願意智氏再增加人口,尤其是從他們這裡獲得。

畢竟,智氏目前不止封地最多,人口也是最多,加上智氏長久以來累積的財力。人口繼續膨脹下去的話,智氏不搞事也會讓大家很害怕的呀!

韓不信最先扯開話題,說道:“伯魯在我處。”

那麼幾個月過去,趙伯魯從代國返回,不值得有什麼好意外的。

趙氏與韓氏世代友好,趙伯魯回來之後先跑去找韓不信,同樣沒什麼值得好奇怪。

大家在等著韓不信繼續發言。

首次以外部正大光明干涉一個大家族權力傳承的事情,也許會在這一天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