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啊,浩浩蕩蕩正在開來的大軍!

那裡,塵煙瀰漫直至天際,模模糊糊的能看見旌旗到處飄飄。

大地,隨著智氏大軍的移動在顫抖。

其實士兵一開始是跟隨著戰鼓的敲響在邁步,後面也就形成了節奏,哪怕是聽不到戰鼓聲,他們還是會按照形成的節奏感在邁動步伐。

進行觀看的人,只要他們是一家之主,無一不是心情沉重,不為其它什麼別的,只因為智氏這一次展現出來的軍威太過於駭人。

拉出四個軍團?不講究質量的話,其實魏氏和韓氏也能辦到,不算是多麼駭人的事情。

能夠拉出四個軍團,軍容看上去還像模像樣,能做到這一步的家族,目前好像也就智氏了?

就說不久前吧?趙鞅攻打中山國動用三個“師”的兵力,並不是趙氏湊不出三個由“士”、“徒”和“羨”組成旳“師”了,他們那是在進行一種新的嘗試。

趙鞅用自己的死亡述說趙氏嘗試的結果並不美妙。

比較令人值得思考的是,哪怕趙鞅要不好了,趙氏依舊沒有動用“晉陽”那邊的兵力。

趙氏對“晉陽”的重視超乎想象,投入的資源遠比其它城邑多,不畏道路險途遷徙過去了十來萬人,再過十來年必然能經營得固若金湯了吧?

現在出了那種事情,好像是證明了趙鞅的睿智,趙氏面臨窘境起碼有了退路。

智氏的大軍在距離“新田”城牆約三里時停了下來。

大家看到的是大軍停下,懂行的人心裡立刻就是一抽。

那麼龐大的一支軍隊能夠在短時間內止步,代表著軍令通暢,再來就是各級軍官執行命令的效率沒有問題。

剛才智氏的大軍只是花了數十個呼吸就全軍止步,足夠說明很多了。

“我家集結三個軍團,裡面只有一個‘軍’和三個‘師’能夠做到指揮鏈順暢。智氏什麼時候擁有那麼多軍官,能夠將四個軍團的指揮鏈建立起來?”魏侈沉著臉,心裡並不怎麼美妙。

這幾年,晉國先歷經內戰,又跟諸侯打了幾次,所有家族的原有兵源或多或少都造成了減量。

要說慘,那當然是跟範氏一再死磕的趙氏慘。

魏氏、智氏並沒有貓著沒動彈,該參與的戰事一場沒有落下,損失肯定也是出現了損失。

韓氏參與的戰事最少,只是前期的損失很大。

狐氏是在內戰進入最後階段才歸國,他們參加了兩次征戰,只是那兩次都屬於武裝遊行的級別。

老牌卿位家族中,韓氏到後面基本是能躲就躲,魏氏和智氏從未退縮。

那麼問題來了,魏氏和智氏沒有韓氏那麼無恥,該打的戰役都有參與,為什麼智氏越打越強,魏氏則是像其他家族那樣陷入衰弱期呢?

魏侈搞不明白,心裡的困惑感很大,懷疑是智氏吞併了中行氏才補足了各級的指揮鏈,並不知道智瑤早就在培養各級軍官了。

“今次智氏徵召四‘軍’。如此軍容,毀家滅國足矣。”韓不信說道。

是啊,那可是十五萬戰兵,打內戰或許無法短時間平推完畢,贏應該是能贏,只是大家絕對會拼死抵抗,贏了的智氏也會元氣大傷。

以智氏的四個軍團對上其餘諸侯國的話,只要智氏的後勤能跟得上,能夠扛住的國家大概也就楚國了。

那還是楚國的疆土遼闊,本身的人口數量也是龐大,頂住第一波再進入持久戰,輸不會滅國,贏會是慘勝,平局就鬧個兩敗俱傷。

魏侈多少有點不理解,說道:“智氏為何如此?”

說完,他有了新的想法,想道:“必是震懾諸家,以震懾公族、趙氏尤甚。”

智氏在信譽上有保證,悠久的歷史中還沒有背叛盟友的例子,儘管智氏這一波徵召大軍給人帶來很大的震撼,魏氏其實並沒有太多的驚懼。

魏侈琢磨明白過來,知道接下來魏氏和智氏的相處應該換個調調,繼續讓智氏擔任聯盟中的老大哥了。

同時,智氏這一波也給魏侈提了一個醒,要麼在軍隊的質量上加強,不然就應該趕緊訓練出更多計程車兵,免得後續出了事情沒有自保能力。

其他家族也是那樣的想法,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擴增軍隊的規模,效仿智氏建設新軍。

只是吧?他們不知道還有多少時間能夠用來追趕。

停下的智氏大軍,他們像是得到了什麼命令,原地解散之後開始做搭建營盤的工作。

戰兵指定是不會去做砍伐樹木收集材料的事情,他們被限制在一定範圍內活動,隨行的輔兵則是根據命令前往附近的林子了。

每一次“新田”這邊大軍集結,周邊的樹林都會倒黴。

這一次光智氏就帶來四個軍團,其他家族本來集結多少軍隊,或許會在看到智氏一下來四個軍團再進行徵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