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那個叫事出突然喲!(第2/2頁)
章節報錯
智瑤當然沒有感到滿足,只是以當前的局勢只能是這樣子了。
他們在“崔”可不光是看齊國的稀奇,還兼顧晉國其餘幾個卿位家族的動向。
根據國內傳回的訊息,第一個動手的是狐氏,他們在自家的封地集結完畢,向魏氏和智氏借道過境,沒有派人對白翟宣戰就展開入侵。
白翟並不是一個國家,他們只能算是多部落的聯合體,以前還有一名總首領,連續被秦國坑了幾次變得四分五裂,當前大的首領有七個,小首領的數量就更多了。
狐氏之所以需要向魏氏和智氏借道,原因在於從狐氏的封地攻擊白翟會被大河以及群山擋著。
晉國幾十年前滅掉了一個叫大荔的勢力,隨後封地被一切兩半分給智氏和魏氏。
從大荔入侵白翟一樣需要途經山區,可是隻要穿過大約十來裡的山區就能出現在一片地勢開闊的位置。
狐氏的自身狀況決定很難打山地戰,採用騎馬行軍的方式在地形開闊的環境,不說什麼佔盡便宜,起碼打起來會比較容易迂迴一些。
第二個有實際行動的是趙氏。
趙氏早就在為攻打中山國做相關謀劃,困於國內局勢,再來也是沒有那麼迫切需要得到補血,計劃就只是計劃而已。
一場內戰,再有幾次跟諸侯交戰,趙氏的兵力折損有點嚴重,尋找目標來進行補血就變得很是迫切。
趙鞅清楚不能再掀起新一輪的內戰,打其他諸侯又一時半會不知道該選哪個國家,只能翻箱倒櫃將針對中山國的計劃找出來並實施。
看晉國卿位家族的勢力範圍分佈就能清楚趙鞅為什麼要選擇中山國,他們在東南區域有封地,能攻打的國家除了齊國就是衛國。
趙鞅沒有一再東擴的野心,選擇對付齊國會有實際好處,戰略方面卻是將出現得不償失的情況;拿衛國開刀?人家衛國已經重新屈服晉國,再次攻打衛國只會讓趙氏的名聲變得越加不堪,並且以後別想再找諸侯進行合作了。
至於說打鄭國?趙氏或許能得到一些好處,佔盡最大好處的卻會是魏氏。
目前趙氏跟魏氏的競爭很激烈,趙鞅一點都不想讓魏氏佔到任何便宜。
在趙武時代,趙氏的擴張目標就選擇了晉國的北部,才有了趙氏不留餘力推動晉國向北部的勢力動武,先後吞併了鼓國和肥國。
輪到趙鞅這一代,他本來應該著力消滅中山國,可惜是的趙氏跟範氏的矛盾太大,甚至演變成不死不休的局面,太多的時間花費在與範氏的對抗,更是打了一場耗時六年的內戰。
既然內戰已經出現結果,趙氏又需要進行補血,趙鞅思來想去也是時候該對中山國下手了。
隨後,魏氏和韓氏也有自己的動作,只不過相較於其他家族,他們兩家真的是有點小打小鬧了。
時間來到秋季中旬。
智瑤還是待在“崔”沒有動彈。
“趙氏受阻,兩‘師’被困?”智瑤在看今天送來的情報。
中山國並不弱小,尤其他們的山地非常多,很限制戰車的發揮。
趙氏這一波入侵中山國有進行宣戰,曠野裡先擊敗中山國應戰的部隊,隨後入境侵略變得節節不順了。
中山國雖然是異族,瞭解的人卻會知道他們已經在諸夏化,收到宣戰書會願意約個地點開戰,打輸了也願意進行賠償。
約架打輸的中山國本來都表態願意賠付戰爭賠款,然而趙鞅根本沒有滿足,趙氏選擇了繼續入侵。
“趙鞅出動了三個‘師’攻打中山國,一下子兩個‘師’被困在山區?這是趙鞅在設局,還是真的陷進去了?”智瑤沒有記錯的話,第一次將中山國徹底打服的是魏氏吧?
當然,魏氏並沒有滅掉中山國,純粹是當時的魏國各種牛逼,看誰不爽都要去揍一頓,偏偏通常也就是揍一頓,頂多就是捲走一些人口和資源,土地是不佔一寸;最誇張的是魏國明明能把秦國徹底滅掉,聽了秦君派人來幾句好聽的話,給、給、給……收兵啦!
智瑤重複審閱相關情報,有了一些心得之後,喚來司馬穰苴,說道:“瑤需歸國,請穰苴為此地之‘將’。”
這是智瑤要把軍隊的指揮權交給司馬穰苴?
其實算是沒有選擇的選擇。
這一次智瑤帶來的人之中以司馬穰苴的戰略眼光最好,另外就是智徐吾和程朔沒有跟過來,連帶子路、冉有也不在智氏了。
司馬穰苴沉默了半響,慎重對智瑤行禮,說道:“必不負世子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