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價值何止是一個軍團?(第1/2頁)
章節報錯
智瑤知道寓言故事只是故事,不一定是真實發生過的事蹟。
比如,好些工具並不是公輸班創造,人們將那些工具的發明者安到了公輸班的頭上。
只是吧,能夠用來被“栽贓嫁禍”的人,他們本身就有很大的名頭,名氣傳播度太廣的關係,後人借用一下名號能夠更容易將事情給辦成。
“此便是鋸子?”公輸班看到了好多款式的鋸子。
有直鋸,也有弓鋸,短鋸、長鋸等等。根據鋸子的大小,決定了它們的鋸牙間隔和長度。
別看只是鋸子而已,裡面的技術含量多到可怕,並且是對冶煉技術的一種考驗。
公輸班又問道:“以惡金製成?”
不,比惡金還要更高高階一些,屬於一種初代鋼。
在接下來,智瑤又展示了刨子、鑽子、墨斗等物,看得公輸班眼花繚亂又深受震撼。
智瑤在等,等著公輸班能不能發現其中的關鍵。
公輸班沒有讓智瑤失望,拿著一根尺子,說道:“衡量度為百工之本。”
這句話簡直太正確了!
必須先把衡量度的標準統一,才能夠做出品相相同的物品,想要施行流水線生產更是不能缺了統一標準。
智瑤不敢保證衡量度完全正確,弄出來的衡量度則是與現代的計數單位相同。目前只能精確到毫米,再往上的計數單位命名為厘米、米、裡、公里。裡不是現在的四百米,變成五百米,一公里則是一千米。
其他家族,他們的衡量度是怎麼樣先不提,計數單位最小是分,隨後便是寸、尺、丈、裡。
在進行距離定數時,好多家族根本做不到“分”的這個計數單位,頂多就是保證“寸”的正確。
很難正確體現在什麼地方呢?比如去丈量田畝,人們並不是拿著長尺去計算,用的是人邁步而走,走了一百二十步左右便是一里。
而春秋時代的一畝,其實就是一個長寬約四百米的面積,會因為去邁步的人不相同,各自的面積存在差距。
智氏能夠精確到毫米,其實就是領先其他家族至少三百年了,別說衡量度統一帶來的其它好處。
什麼好處?看看智氏新軍的裝備,每一柄劍、刀,每一杆矛、矛戈,各自的長度絕對相同。
衡量度又給智氏在生產箭鏃上面提供了極大的方便,製造模具實施嚴格標準,每一枚箭鏃成品之後絕對不會出現一毫米以上的誤差。
制式裝備不止是生產起來容易,並且還能更節約人力以及其它成本,列裝之後給予軍隊所展現出來的軍容也不是雜牌裝備拼湊起來能夠比擬的。
衡量度的重要還會體現在製作另外一些器械上面,比如車弩、床弩、攻城塔的等等東西。
“智氏得他家傳承?”公輸班也就是膽子比較大,才問了這麼一個問題。
智瑤搖頭,伸手指著自己,說道:“皆乃瑤所創。”
公輸班已經問了一個不該問的問題,哪怕心裡還有很大得到疑問,著實也不該再質疑了。
他會有那種想法很現實,任何的思想都需要體系來作為依託,涉及到工具的製作以及創新更是需要依賴於體系,也就等於需要有所傳承作為底蘊。
事實上也是那樣,科技這種玩意,哪怕顯得非常原始,哪又能缺得了相關的積累呢?
那種積累便是體系,無可或缺的基礎!
傳承?智瑤當然有傳承,依靠的是諸夏數千年的發展以及變革,並不是從其他家族搶來的。
所以了,有人穿越回到古代必須牢記一點,他不是一個人在奮鬥,其實是有無數的先民進行積累,才能夠在現代學習到那麼多知識。
公輸班有可能很聰明,善於發明與創造,然而一樣是站在歷代先祖的積累之上。
“來智氏果然是來對了!好多工具根本沒有見過,有些工具正是我想發明而暫時沒有靈感的。”公輸班不知道的是,他的一些發明被智瑤剽竊啦。
智瑤搶先發明的不止是那些工匠會用到的工具,還包括雲梯以及攻城塔。
原版的歷史中,公輸班老了才到楚國發明雲梯,使得諸夏戰爭史出現了成品的雲梯,後來更是跟墨子一再鬥法,兩人鬥得不亦樂乎,給予後人在攻城和守城上有太多的器械可以選用。
“是啊,有了公輸班,能不能再有墨子?”智瑤對於人才的收集癖是認真的。
他不知道的是,墨子現在還沒有出生。
同時,他倒是從“魯班”這個稱呼能判斷出公輸班出生在魯國,至於墨子是哪裡人則是真的不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