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是發生了趙氏、魏氏和韓氏分割晉國,後繼才發生的田氏取代姜氏。

兩個事件中,當代的周天子都扮演著很不光彩的角色,近一步將周王室推下了神壇。

三家分晉的步驟是周天子先給趙氏、魏氏和韓氏的家主封侯,等於是從法統上承認他們擁有自己封國的權力。

田氏敢真的動手取代姜氏,完全是他們看到了趙氏、魏氏和韓氏成功分割晉國,諸侯對周天子感到寒心,並且以當時諸侯面臨的局勢無法對田氏取代姜氏進行武力干涉。

以前智瑤不知道趙氏和魏氏為什麼要帶上不強的韓氏一起玩,猜測是因為趙氏跟韓氏長久友好的關係。

現在嘛?智瑤已經能夠懂得韓氏為什麼能夠參與進去。

原歷史上,智氏是遭到了魏氏和韓氏的背叛,原因當然是“智瑤”過於貪婪且逼迫魏氏和韓氏過甚,偏偏智氏無法在短時間內消滅趙氏,以至於趙氏策反了魏氏和韓氏,三家聯合起來滅掉了智氏。

以當時的形勢,哪怕趙氏、魏氏和韓氏瓜分了智氏的地盤,韓氏還是三家最弱的那一個家族,趙氏或魏氏完全有能力單獨消滅韓氏。

那麼,趙氏和魏氏為什麼要帶韓氏一起玩耍呢?根本原因在於韓氏跟周王室的關係非常好!

趙氏和魏氏能夠被封侯,其實就是在韓氏的巧妙操作之下,使得三家一起獲得侯爵的爵位,進而能夠使自己的封地變成封國的一部分,從而將晉國給分裂了。

所以,三家是用武力瓜分了晉國,過程中卻沒有跟晉國公族爆發大戰。並且晉國不是發生分裂就第一時間滅亡,國祚還延續了將近五六十年才最終被消滅。

儘管當時的趙氏、魏氏和韓氏,每一家的單獨實力比起列國都不弱,他們沒有成為侯爵的話,諸侯聯合起來還是能夠叫板的。

列國因為周天子對趙氏、魏氏和韓氏封侯的關係,得不到聯合起來進行干涉的理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了。

智瑤已經提前知道“答案”了,要不要刻意拉攏韓氏呢?

這個其實是看智瑤要代晉,還是獨立。

是的,現代人的理解是分裂,然而其實是獨立。

也就是歷史上的趙氏、魏氏和韓氏並不是直接瓜分掉晉國,以“當代人”看來是攜帶自家的封地立國,無外乎就是誕生了周王室旗號下新的分封國,不是一種分裂的行為。

某天,智申回到家中,第一時間召喚智瑤過去,說道:“君上分權,瑤將為中軍尉。”

說起來,晉國很多職位一直空懸,很久沒有任命人選了。

智瑤馬上問道:“何人為下軍佐?”

智申有點意外,問道:“瑤為何不歡喜?”

那可是中軍尉!除了“卿”之外最有實權的職位之一啊。

當然,主要是各“卿”有兼職,一般還是身兼多職,像是士師、司徒、司寇之類顯要職位都是“卿”兼任著,不會有其餘人的份,才讓中軍尉成為“卿”以下的第一人。

智瑤只是看著智申,等著知曉答案。

“君上定議為鍾武,‘元戎’異議。”智申說道。

什麼玩意?晉國沒有一個鐘氏,他們從哪裡冒出來的。

智瑤還以為晉君午又從國外召喚一個新的家族過來,繼續聽智申往下講,才明白是好些公族進行整合,賈氏、董氏、冀氏、等六家合併成為鍾氏。

“六個封主合併?公族什麼時候能這麼團結了???”智瑤想到了國君之前的一些動作。

前一段時間晉君午頻繁召喚公族的封主,每一次都會消失那麼幾個人。

因為是公室自己的事情,只要那些封主不鬧起來,外人其實也沒有理由干涉。

消失的那些人到底是死在宮城內,還是離開晉國去了列國,絕大多數人都懶得去關注。

“大人,瑤不可任中軍尉。”智瑤先拒絕,頓了頓才往下說道:“‘元戎’當是舉薦趙獲為下軍佐罷?”

智申也不問智瑤為什麼不想當任中軍尉,同時對智瑤猜出趙鞅推薦的人選也沒有感覺到意外。

簡單來說,在智申看來智瑤聰慧到嚇人,能事先猜測出什麼,壓根就不值得大驚小怪的。

智瑤知道自己猜對了,笑呵呵地說道:“中軍佐必然附和,便是上軍將、下軍將亦無反對。”

中軍佐是韓不信。

上軍將是魏侈。

下軍將是狐解。

智申目前是上軍佐,他參加會議很少講話,遇到了問題都會先回家跟智瑤商議,肯定也是沉默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