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有記載楚君軫聘任孔子為官的記錄,只是沒有提到拿出什麼官職。

同時,史書還記載孔子南下遭到了陳人和蔡人的圍堵,導致孔子以及一幫門徒被困在曠野動彈不得,後面餓死和病死了不少。

按照史官的尿性,圍困孔子以及門徒的絕對不是什麼普通黎庶,一定是陳國和蔡國的貴族帶兵圍困。

那麼說史官不帶惡意的偏見,春秋時代普通黎庶不在史官的記錄視野範圍之內,往後記錄歷史的方式更會差不多演變成為帝王史,關於普羅大眾只會在某個大事件中少少的提到幾筆。

“所以,後人說孔丘是個官迷,倒也不全是詆譭?”智瑤總算知道孔子為什麼會急匆匆南下了。

這個被改變的歷史版本,孔子目前只到過衛國、宋國和晉國,去宋國就是純粹的路過,待在晉國的時間最長。

孔子到晉國是受到智氏的招待,然後智瑤只對吸納一幫門徒有興趣,從頭到尾沒有邀請孔子擔任一官半職。

在衛國那邊?孔子前後兩次抵達衛國,有一次受到了南子的招待,衛國同樣對一幫門徒有興趣,沒有對孔子提出招攬。

宋國的話?孔子在魯國時期就動輒黑宋國一把,以至於宋國之君和公族明明跟孔子的祖先同夥,卻是選擇了對孔子的無視。

孔子的祖先是殷商嫡系來著,他反覆黑繼承殷商道統的宋國,到底是個什麼情況?

一再被黑的宋國能夠允許孔子多次平安過境,要麼是忌憚那多達一兩千的馬仔,不然就是沒有意料到孔子會在以後得到那麼多光環。

“瑤可有南下之意?”智申問道。

什麼意思啊?

也就是說,陳國和蔡國還會對孔子有更大的動作?

智瑤問道:“大人從何得知?”

智申說道:“子申來告。”

這個子申是宋國派到晉國的使節,主要是想得知晉國對宋國試圖吞併曹國會有什麼態度,順便講了一些見聞,其中就包括孔子在陳國遭受的困境,以及那些“儒”的悲慘遭遇。

關於宋國對曹國有吞併意圖這一點,該知道的國家早就看出來了,連帶曹國自己都門清。

曹國並沒有向晉國尋求幫助,原因不是別的,純粹是曹國覺得晉國君不君臣不臣的,不屑再與晉國有過多糾纏。

看看,只因為精神上有潔癖,導致連求救都不願意,曹國不亡,誰亡啊?

智瑤都能肯定一點,但凡曹國真的向晉國求救,哪怕晉國只有付出沒有收穫,一樣會選擇相救曹國,一切只因為宋國干涉了晉國的內政,並且能還了曹宣公的恩情。

這個曹宣公就是在晉國討伐秦國時,戰場上力戰而被秦軍冷箭射死的曹君廬。

“曹君陽在宋。”智申說道。

這件事情智瑤知情。

大概是“鐵之戰”那會,宋國出兵將曹君陽給“請”了回去,隨後一直將曹君陽軟禁在“帝丘”好吃好喝。

當時,好些晉國的貴族就私下猜測曹國的國祚到了曹君陽這一代就要完蛋,很好奇當時的智躒會有什麼處理方式。

後繼的發展之中,智躒更多的精力是在解決內部事務上,壓根就沒有多餘的精力放在國外。

智瑤問道:“‘元戎’態度如何?”

智申搖了搖頭沒有回答。

目前趙鞅自己的麻煩一大堆,對趙氏內部要改革,國家又有相當多的事務亟待處理,對外只會關注吳國,其餘國家估計沒閒工夫去管。

過了一小會,智申才說道:“釐清田畝一事不了了之,‘元戎’深陷少水西岸一事難以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