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需要對“禮”進行了解,無外乎“禮”其實就是一套約束人的制度。

姬周施行宗法,指的是分封;又以“禮”治國,其中的“禮”並不是只有繁文縟節,還包含著相應的處罰。

因此,“禮”其實就是姬周的律法,專門用來管貴族的律法。

至於說律法是為統治者服務的觀點,反正在封建王朝關於律法的制定出發點就是這樣子的。

講國家不能按照民眾的想法去治理,話可能非常不好聽,實際卻是無比的實際。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得到好處,同時也在極力規避風險,制定一條國家每個月給每個人一億的福利行不行?那肯定行,然後不是貨幣貶值到不像樣,便是國家馬上破產了。

還有那麼一句話,智慧總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治國方面普通人的的確確是比不上更專業的人。

智瑤需要了解黎庶的想法,本身的出發點很有專業性,統治者想達到什麼層次的目標,再把普通人的需要結合進去,很大程度上能夠避免造成嚴重脫節。而這個有那麼點“法律不外乎人情”的意思。

“現在黎庶可不是‘民’,‘民’在當前指的是‘士’以上的階層,更遠古特指有‘氏’的人,往後又輪到門閥、世家才是‘民’,更後面士族才是‘民’。”智瑤跟‘儒’聊下來,知道了‘氏’既是‘民’,‘士’為‘民’的主張。

春秋時代沒有什麼門閥或世家,大體上就是區分為君主、貴族、士、黎庶、奴隸這樣的階梯。

智瑤要制定的民典有特別針對的物件嗎?他希望能將所有群體包含進去,很現實的是暫時階段壓根就不可能。

現在是個真正意義上“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時代,而“大夫”就是真正的貴族階層;“禮”是用來管貴族,黎庶可沒有那種待遇。

送走子貢和冉有時,智瑤看著他們的背影,想道:“難怪後世的儒學敢那樣,有那麼點拿著雞毛當令箭的意思啊。”

在往後的時代,講究的是律法不能讓人知道,不曉得是害怕被鑽空子,還是覺得自己的才是人,其餘眾生就是兩腳動物。

當然,有“牧民”這詞之後,可想而知了。

智瑤窩了將近兩個月,迎來了又一個冬季。

他後面搞清楚了一件事情,部分的軍規可以套用在民典上面,寫民典的速度那是大大增快。

不知道是個什麼情況,可能是工作幹完了,也能是民典的事情被洩漏,相繼有孔子的門徒找智瑤進行辭別。

“些許盤纏,務必收下。”智瑤遞出的是一些刀幣。

季節已經來到冬季,眼見著馬上就會下雪,智瑤很有人情味地為辭別的人準備了相關的必需品。

送車什麼的?哪怕是智氏家大業大,著實也是有點承擔不起的。

可能提出告別可是有兩千多人,一人送一輛車,一輛車至少一匹馬去拉,家裡有礦也玩不起啊!

“今次道別非為世子,乃是師孔入蔡。南亦事畢,因此……”思南見智瑤滿臉傷感,特意解釋了一句。

所以,不是因為智瑤在寫民典讓作為“儒”的他們反感,純粹是孔子缺馬仔了?

好像也是啊?前來道別的人,他們都是手頭的事情做完的,另外一些手裡工作沒完成的人一個都沒有來。

智瑤再一次瞭解到孔子對這些人的影響力。

值得推敲的是,誰帶來了孔子前往蔡國的訊息?到底是無意間訊息傳過來,還是孔子刻意在召喚馬仔呢???

另外,智瑤沒有記錯的話,蔡人已經被楚國遷徙到更南邊的地方了吧?

智瑤不知道的是孔子受到了葉公的邀請。

葉公是誰?就是那位“葉公好龍”的葉公啊。他,姬姓,沈氏,名諸梁,字子高,目前是楚國的左司馬。

後面,老子得知一幫“儒”要南下進入楚國,請求代為向子西致歉。

這個子西就是當前的楚國令尹,他多次敦促老子回到楚國。

老子在智氏很忙,能夠參與到各種事項,見證“邯鄲”這邊的日新月異,還能時不時去印刷書籍的地方,日子過得簡直不要太美啦!

“聽聞世子著作,如何無我?”老子覺得智瑤是看不起自己的無為而治,不懂裡面涉及到的規則多麼精妙。

智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