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讓智瑤已經能夠肯定一件事情,自己哪怕沒有什麼著作,只因為一再接待孔子和一幫門徒,某天儒家發達了的話,肯定是少不了相關的名聲。

以前智瑤比較反感儒家,一切只因為宋儒和明儒腐朽到早應該被掃進歷史垃圾堆。

他知道“儒”不是孔子建立之後,再跟孔子以及一幫門徒相處多了,近一步知道孔子倡導的思想跟後世的儒學根本就是兩回事,一幫門徒裡面提倡的思想甚至還影響到百家某些學派誕生的那回事。

事實是什麼?其實孔子的那幫門徒,有些人根本就是百家思想的倡導者!

說白了就是,有些百家壓根就是汲取了孔子門徒思想上的養份,創造出了一家之學。

“一幫走到哪都能隨時隨地準備開乾的人,誰不怕啊?”智瑤去見了孔子,然後跟有數的一些門徒寒暄一番,察覺到他們都憋著一肚子的火。

換作是小國驅逐,他們估計是亮劍了吧?

面對楚國的驅逐,他們憋屈也只能認了,只是心裡肯定有火。

說孔子是帶著一群武裝團伙到處溜達一點都不為過,門徒幾乎人人佩劍,射藝和劍術一點沒落下,一個個還掌握著御術,他們跟人探討學問的時候能夠斯斯文文,見到不平事也能拔劍相向,配上戰車就是一支軍隊。

所以了,難怪在野外猛獸橫行的年代,哪裡都可能冒出匪盜,到處也是兵戈不止的亂糟糟環境中孔子能夠周遊列國,是吧?

“書寫周遊見聞,刊印成書?”子貢被智瑤喊過來,再聽到一些話,整個人先是一愣,隨後進入亢奮狀態。

周遊日記呀!智瑤想借此瞭解列國風土人情和國家情況,一幫門徒也能出書,合則兩利的事情。

只是,智瑤明顯錯估了寫書對當代人的影響。

只見子貢先是亢奮,很快又像洩了氣那般,說道:“德不足書。”

文字很神聖,出書更神聖,哪能是誰都能出書呢?

即便是到了不缺紙張的年代,印刷術也已經鋪開,依舊不是誰都能出書。

現在的情況是,孔子都沒有屬於自己的著作,有門徒卻能出書,以“儒”的條條框框來論,不合適了呀。

“……”智瑤有點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該講什麼?讓孔子作為第一作者,與一幫門徒共同寫書嗎?

孔子心裡估計不樂意,他要寫書也不會是遊記,應該是很高大上的著作。

至於那幫門徒?他們倒是在孔子過世了之後合寫書籍,也就是那一部《論語》。

“我印刷教材,算不算是出書?”智瑤覺得不以流通為目標,好像不能算是出書。

好像也不對?一旦智瑤的練兵教材能傳到後世,其實就是留有著作的人了,並且因為佔了時代的優勢,超大機率能夠在武廟裡有個蹲坑的位置。

孔子的心情不好,比之以前蹲在某個地方更宅了。

後面,智瑤去提出要借人,倒是沒有遭到孔子的拒絕,並且孔子對智氏要在“邯鄲”以東築城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六里?”孔子聽了智氏建城的規模之後,看樣子是有點退縮了。

雖然是禮崩樂壞的年代了,可是孔子還在追求恢復周禮的呀。

晉國的“卿”位比諸侯是公認的事實,但也就是位比小諸侯而已,建四邊周長的三里的城池還不顯眼,一建就是四邊周長六里的城池,是不是太高調了一些呢?

孔子會做一些看上去很顯眼的事情,跟自己追求起衝突的事情則會三思而後行。

所以,沒有任何意外,聽到智氏要建四邊周長六里的城池,一下子就當不知道智氏要建城的事了。

孔子比較有數的是,沒有阻止自己的門徒去幫智氏的忙,只是暗示不要跟築城有關,修建水利工程以及開墾荒地則是沒有問題。

這件事情後面被老子得知,他專門去找到孔子,兩人聊了些什麼不為人知,外人只知道後面鬧了個不歡而散。

在所有人都很忙的時候,智瑤反倒是清閒了下來。

這個也是應有之意,領導將需要做的事情分派下去,肯定會變得比較清閒。

如果領導時時刻刻都很忙?只說明一幫手下的能力著實太過堪憂了。

閒下來的智瑤沒有裝作一副自己很忙的樣子,書寫著作以及什麼都停了下來,每天換個工地進行檢視……,說是檢視,其實也就是閒逛。

一直到召喚的軍隊抵達,智瑤才重新進入到忙碌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