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多生幾個孩子,對於家庭來說是增漲勞動力,對國家的作用就更多了,包括增加兵源。

他們來到了正在興建水利的區域,看到了大批的勞動人員,裡面有屬民,更多的是奴隸。

來自家主的親自視察,為的就是展現家族的重視力度,別看一圈視察下來像是在走形式,對在幹活的人激勵也不是一般的有效果。

“因何,楚人為奴,鄭人為黎庶?”智申儘管透過了智瑤的操作,疑問卻是一點不少。

智瑤答道:“楚國乃是強國,我家難以馴服;鄭國或亦是強國,鄭人少有驕傲,居於斯生於斯,可也。”

鄭國的綜合實力還行,尤其是軍隊的戰鬥力比起晉國或楚國可能不足,對上其他國家就會顯得很強了。

不止鄭國是那樣,齊國也是。

長久以來齊國打不過晉國,但是他們能將魯國摁在地上打。

因此,哪個國家強不強是要分檔次的,看看到底是跟誰打,不能簡單的一概而論。

智瑤又說道:“如楚國來贖,三換其一可也。”

在智瑤看來,楚國肯定會嘗試贖回戰俘,智氏需要更多的勞動力,到時候不以財帛定論,要求楚國拿人來換回被俘計程車兵,想必楚國會願意的。

如果楚國願意拿牛羊來換人也行。正好智氏新近得到了一大片無人區,一時半會無法改造成為農業區,經營牧業也是可以的。

那一片曠野以前屬於長狄,他們在晉國與齊國的交鋒中成為犧牲品,大量的土地被智氏和趙氏給瓜分了。這就是所謂的兩個人爭吵,然後把旁觀的第三人給揍了。

智申最有興趣的是農業,以至於被智瑤帶著去看各種作坊之後,重新投入到農業的視察當中。

不怪智申,他真的看不懂各種爐子,看到在洗煤更是覺得多此一舉,有心提一提智瑤要將精力放在老智家的傳統事業……,也就是紡織,話到嘴邊自己又給吞了回去。

智氏跟中行氏再次合流,再有齊國連續遭到打擊,中原這邊紡織相關的市場份額超過七成被智氏給佔了。

因為範氏的境況,趙氏和魏氏先後搶佔陶器市場,恰恰這樣讓魏氏跟趙氏成了競爭關係。

智瑤很少將精力放在紡織業,主要是家族裡懂紡織的人太多,懂其它行業的人卻是太少。

“我也不是完全沒有關注,不是在讓研究新的紡車了嗎?只是真的不懂,連相關概念都很少,沒有胡亂干涉而已。”智瑤知道智申的欲言又止是因為什麼,心裡很無奈地想著。

有時候智瑤真的想很直接地告訴智申一些事情,比如趙氏、魏氏和韓氏都是搞軍事相關,荀氏和範氏卻是搞民生,才有了趙氏、魏氏和韓氏最終成為晉國這個內鬥修羅場的贏家。

智瑤開始發力之後,乾的事情就是彌補智氏軍事領域的不足,民生方面是沒有將精力放在紡織,可是有在搞農業啊。

大力發展“邯鄲”以及周邊是智瑤力主,儘管智申沒有長遠目光卻是進行了全力支援,父子倆的意志統一,老智家的其他人只有執行的命。

這個也是當前時代決定了的事情,一個家族的其他人只有建議權,壓根就沒有否決權,家主想幹什麼無論有益還是有害反正就是幹。

察覺到這種社會規則的智瑤得出一個結論,也就是當前時代遠比其它封建時代更適合搞大工業或大農業的工程。

正因為家主能夠最終拍板決定一切,興盛會比較簡單,會不會衰敗下去也會顯得相當迅速。

“諡伯陽仍在我家?”智申問道。

老子現在是智氏的顧問來著,一直在幫忙興建水利以及對其它工程的查遺補漏。

智瑤不太理解地看向智申,好奇怎麼突然問這個。

智申說道:“楚國派人往‘洛邑’尋諡伯陽,欲邀其往‘郢’。”

以前智瑤以為老子是一個理論型的人才,直至老子參與到智氏的建設,才明白老子不止會紙上談兵,真正幹起活來也相當厲害。

有這個認知,智瑤不免猜想楚國邀請老子回去是想要進行什麼建設。

智申說道:“如此,楚人將來‘邯鄲’。”

智瑤知道還有下文。

果然,智申繼續往下說道:“傳聞吳軍謀劃北上,楚軍皆已歸國。”

然後呢?

趙鞅已經第三次派人來催促智申趕緊回“新田”去,本著事不過三的道理,再拖下去就是故意不配合了。

所以,智申在遲疑要不要等楚使過來,主要讓智瑤全權處理會顯得對楚國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