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信用破產的後果(第1/2頁)
章節報錯
不管怎麼樣,反正事情已經發生,該做的是挽救困局。
然後,經過這一次大敗,肯定是會給趙鞅帶去各方各面的打擊,受打擊程度方面絕對比打輸了“邲之戰”的荀林父。
要知道“邲之戰”中,晉國其實也沒有敗得太慘,純粹是先氏的先榖不聽從號令自行渡河,搞到後面全軍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才最終敗北。
經過“邲之戰”的戰敗,荀氏遭受的打擊很大,先氏則是更慘,可以說就是“邲之戰”讓先氏埋下了從歷史舞臺退出的禍根。
這一次看上去好像是全部的貴族不信任趙鞅才導致中伏慘敗,然而一方面是幾乎所有貴族,一方是趙鞅單獨一人,到底誰才是錯的呢?
哪怕趙鞅是對的,作為全軍統帥沒有掌控全域性本身就是錯,再提其它就有點沒意思。
何況趙鞅跟幾乎所有人站到了對立面呢?
“這一波損兵嚴重的家族血虧,虧得更慘的是趙氏啊!”智瑤知道不應該高興,還是控制不住心中泛起一陣陣的喜意。
沒有去搗亂,家族的勁敵卻是玩砸了?智氏能夠接手,有喜意不算太惡劣吧?
智氏用在範氏身上差不多有三個“師”的兵力。
魏氏動用在範氏身上的兵力比智氏多,達到了一個“軍”的兵力。
雙方會師,兵力也就是一個“軍”又三個“師”。
按理來說,魏氏的兵力多一些,軍隊的指揮權應該是由魏駒掌管,然而統管全軍的人卻是攜帶兵力少一些的智瑤。
這個是魏駒很有自知之明,清楚自己根本沒有能力指揮那麼龐大的兵力,再來就是智瑤的戰績有點彪悍,更有這一次智氏在處理範氏城邑上幫了魏氏很大的忙,成了這樣的權柄分配。
“‘元戎’命我二人率軍攻‘溫’,以斷聯軍歸路。”智瑤指著山川輿圖示註‘溫’的位置。
魏駒地智瑤拿出來的山川輿圖很感興趣。
事實上,智氏以前的山川輿圖跟其他家族差不多,等到智瑤開始各種發揮之後,老智家的山川輿圖就出現了大變樣。
智瑤很清楚對山川地理的探索有多麼重要,拿給魏駒看的這一張山川輿圖還是刪減版,僅是標註了大型河流以及各處城邑,真正的未刪減版會標註每一處的詳細地形,包括哪裡可以獲取水源,哪些區域不能行軍,哪裡可能會有多少駐軍,等等方面。
“取‘溫’確實可截聯軍後路,然……”魏駒心裡很彆扭,頓了頓還是決定說出來,道:“如此一來,豈非為趙氏出力?”
所以吧?之前幾乎所有貴族懷疑趙鞅率軍南下是想公器私用的心理,毫不牽強附會的來提,是個人都會那麼想。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人們會往趙鞅想公器私用的方向思考?還不是趙氏表現出拿範氏沒有辦法,並且晉國的“卿”有過好幾次公器私用的例子了。
但凡趙氏面對範氏能夠戰而勝之,他們哪怕有那種想法也多少會有點樂意效勞,趙氏自己無能再公器私用就將顯得極其無恥了。
智瑤面對魏駒的坦誠,有點說什麼都不合適的尷尬模樣。
話說,趙鞅是智瑤的未來老丈人,跟著罵的話,對的也是錯的;智瑤為趙鞅解釋,話倒是能說一些,可又會變成在為趙鞅的行為背書,情況不明的現狀下,大家都有那種懷疑,傻子才這麼幹呢。
智瑤說道:“‘溫’其地,南臨大河,東有少水,西盤漢水,為狹角之地……”
一連串關於地理方位的話從智瑤嘴裡說出來,連帶附近的山林也大致講了一遍。
魏駒給聽得一愣一愣,問道:“瑤竟……”
“我多次往返,如何不知?”智瑤很沒有誠意地糊弄著。
魏駒露出了羞愧的表情,說道:“我往它處,不曾如此熟記。”
呃?
要是有個人閒暇時就琢磨著怎麼把其餘家族給橫掃掉,還會經常自己玩兵棋推演,次數一多想忘記某些地方的地形,真的好難啊。
總而言之,趙鞅給智瑤和魏駒的指示很正確,哪怕沒有能夠將“溫”攻克,大軍去到那個位置還是能夠將北上的聯軍退路堵住。
他們已經率軍抵達一個叫“懷”的地方,距離“溫”也就一百里不到。
前一段時間聯軍在少水中下游跟歷經一次慘敗的晉軍交戰,後面趙鞅率軍退到了“原”,聯軍追到漢水上游就不追了。
必須提到一點,叫漢水的河系有點多,“溫”西邊那條只是其一。
魏駒憋了一小會,說道:“往‘溫’可,非為攻城。”
真的不是魏駒或魏氏小氣,他們這一波將“溫”攻下又怎麼樣,頂多就是得到一些戰利品的分潤,城池與土地到後面都會落到趙氏口袋裡。
自古以來攻城產生的傷亡最多,參與國戰進行攻城,再不願意也要上;這一次打“溫”看似國戰,其實還是內戰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