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果然提了那茬(第2/2頁)
章節報錯
作為今天主角之一的智瑤,舉著酒爵站起來,說道:“得此良緣,瑤之幸也。以此‘樽’敬參禮諸位!”
老趙家的酒有點苦,喝起來好像度數也比外面的酒更高一些?
坐在主位的趙鞅全程在注視智瑤這位準女婿,能看出心情方便非常不錯。
其實也對,有女兒的話,註定作為岳父,誰不想自己有一個優秀的女婿呢?
年僅十五歲的智瑤已經用成績來證明自己的優秀,乃至於是遠比大多數成年人更加優秀。
不提虛的,晉國有多少人能率軍更諸侯交戰,打出三戰三勝的戰績?
智瑤兩次跟諸侯聯軍打,兩次都是獲得勝利,其中的一次還挽救趙鞅於敗局。
產生最大影響的是智瑤率軍奔襲齊國,成功地攻進“臨淄”並搶掠了禮器。
如果智瑤不是來自晉國,又或者說不是出身智氏,其實攻下“臨淄”和搶掠一個國家的禮器,哪一件都不算是什麼好事。原因當然是能得手一次,未必能扛得住齊國隨後的報復。
老趙家的飲宴肯定要展現出一個悠久家族的底蘊,可以從宴會上的用具得到體現,再來就是僕從表現出來的高素質。
老智家同樣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家族,會在各種禮儀上進行回饋。
兩個家族的族人在對話,能聽到很多的“引經據典”,一般是引用自《詩經》,再表達出某個典故就是自己想說什麼話。
就是這樣,搞得去了一些特殊場合,沒有讀過書完全不知道別人在講什麼,只能坐在一旁傻愣傻愣的,想插一嘴話都不知道該說什麼。
智瑤在跟孔子交流時期,不止一次遭遇到相同的情況。
別人是在特殊場合才那樣,孔子則是不分場合一定會引經據典,整得別人跟孔子聊天需要有一定文學素養,要不然根本就聊不到一塊去。
很多時候智瑤會拿老子跟孔子來對比,納悶文學素養更高的老子怎麼就沒有那毛病,後來搞清楚老子沒有想要立人設,孔子則不一樣。
“伯魯將要統兵出征。”趙鞅提到了趙氏對‘溫’的軍事行動。
智瑤一聽,心想:“果然會提這事。”
晉國的內戰已經到了收尾階段,不出意外範氏和中行氏沒有任何反撲成功的可能性,有資格分食範氏、中行氏的各個家族,哪一家都在用最快的速度嘗試收割勝利果實。
儘管範氏和中行氏的敗亡已經註定,不代表他們就徹底失去了抵抗能力,要是有誰被“蹬”了一下,不知道會出現多大損失,遭到其他家族的笑話是必然。
智瑤擺出了一副用心在聽的姿態,話卻是沒有打算多講幾句。
趙鞅給趙伯魯一個“師”的兵力,他們掌握的情報中,“溫”的抵抗兵力應該在四千左右。
那個“溫”的歷史已經有些久,近百年前是郤氏在經營,郤至將“溫”給發展了起來,一度成為晉國最大的糧倉之一。
後面欒氏設局滅掉了郤氏,範氏在攻打“溫”的時候損失慘重才拿下,隨後“溫”也就成了範氏的封邑之一了。
現在,趙伯魯只有一個“師”的兵力,負責攻打至少有四千守軍的“溫”地?
城池攻防戰肯定是對守方比較有利,一般是進攻方要有守軍的五倍數量,才適合進行攻城。
趙鞅看著智瑤,問道:“瑤以為伯魯當如何取之?”
就說吧!
先問問看法,鐵了心要智瑤跟趙伯魯一塊去,不管智瑤講什麼趙鞅都能找到由頭。
智瑤已經有善戰的名聲,講不出什麼看法則是在砸自己的招牌。
舉辦飲宴的大廳在趙鞅提到“溫”之後,趙氏那邊的人就很自覺地停下交談。
這壓根就擺明了一件事情,他們知道趙鞅會在飲宴上提到什麼話題,又是有什麼目的。
智瑤在腦海風暴,需要提出一個至少靠譜的說法,又能把自己摘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