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可以期待一下兵聖的稱號(第2/2頁)
章節報錯
當然了,不能說經濟強大沒有用。
晉國沒有入場之前,宋國至少跟南方霸主互相糾纏了數十年,其餘被楚國盯上的國家則是陸陸續續被吞併了;齊國要是沒有強勁的經濟實力,怎麼一直能給稱霸的晉國搗亂,乃至於在田氏代齊之後可以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智躒是晉國人,還是身份很高的一名晉國人。他認定武力才是一切的思維很正常,只因為晉國就是憑藉強大的武力在鎮壓其餘列國的。
“唔……”智躒想了想,還是決定先看完再跟智瑤好好地講一講那個第二句有沒有必要留在書籍上。
另外一點,智躒對智瑤開始在寫書是一種極度驚喜的心情,尤其是智瑤的年紀還那麼小。
智瑤所寫的著作,第一篇就講了對兵源的挑選,闡述兵源素質的重要性。
因為現在是春秋時期,能上陣作戰的群體就那麼些,他們本身也是職業軍人,其餘的素質不用操心,年齡方面的要求比較關鍵。
“二十歲以上者,二十五歲以下者,皆為最佳?”智躒對這個進行意見保留。
他們這種老將不是完全忽視軍隊年齡層的重要性,同時清楚年紀太小或太大對戰鬥力會有影響,但是納賦的群體就那樣,很難去做刻意的追求。
智躒很認真地繼續看下去,看到智瑤闡述二十歲到二十五歲士兵的身體素質以及思想的優勢,仔細想了想很難不去認同。
男性會在二十二歲的時候身體大致上發育完成,他們在二十歲到二十五歲正是最有幹勁的年紀,比較難得的是思想上面也相對純淨。
事實也是那樣,年齡太小身體暫時沒有完全發育,年紀大經歷一多想法也就必然變多。
所以吧,現代軍事專家認為二十二歲到二十八歲是當兵的最佳年紀,不止是考慮到身體方面和對知識的吸收,其實跟沒有太多閱歷也有極大的關係。
智躒暫時停下來,問智瑤,道:“二‘旅’皆在二十歲、二十五歲?”
老智家當然能湊出那種年齡層要求的三千名士兵,只是多少還算是有點難度,怎麼說服那些家族是一個關鍵,尤其是形成編制之後要長期聚在一起訓練。
智瑤因為不清楚智氏的總人口,人口構造也不瞭解,打算集結三千人一塊訓練都算是一個保守數字,數量能更多自然是最好了。
“一‘旅’可否?”智躒問道。
老智家有多少人口呢?沒有大肆兼併中行氏之前,不包括內戰後對範氏小範圍的兼併,以及吞掉一些中小貴族,不含奴隸在內的人口數量大約是三十萬左右。
內戰打完了,不止在國內兼併多個家族,對外也獲得了一些城邑以及人口,老智家的人口數量激增到約六十五萬的樣子?
等於說,兼併中行氏獲得的人口是智氏本身人口的數量,再從範氏那邊獲得兩三萬人,剩下的來自對獲取鄭國和衛國城邑的增加。
如果是在戰前與中行氏合併,不算範氏、衛國、鄭國的獲取,智氏的人口不會只是六十五萬,也許能達到七十多萬。這個是因為中行氏本身很強大,一波內戰反而損失了大量的人口。
那麼,智氏都已經有六十五萬左右的人口,怎麼集中三千名二十歲到二十五歲的男性還顯得比較困難?因為要集中起來的是職業軍人,不是什麼普普通通的男性。這些被集中起來的人,他們基本有自己的家族,還是擁有納賦資格的家族!
老智家抽調了三千人給智瑤,等於說失去了三千個可徵調的家族,並且因為是長期處於服役狀態的關係,三千個家族等於是履行了納賦義務,沒有爆發戰爭的狀態下,智氏是無法向他們收稅了。
“二‘旅’最佳。”智瑤看出智躒有難處,還是秉承自己的堅持。
“也罷。”智躒早決定無條件支援自己這個孫子,稍微掙扎決定咬牙將事情辦了。
得到允許的智瑤顯得很高興。
他有高興的理由啊!
三千人規模的軍隊不算多,要是他們進行了良好的訓練,再擁有很精良的裝備呢?
“三千越甲可吞吳?勾踐依靠三千精銳打崩了可以稱霸的吳國。我有三千精銳,背後還有整個智氏,能做到哪一步?”智瑤對未來充滿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