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智氏掌衛,衛必不叛(第1/2頁)
章節報錯
兩國展開任何形式的結盟都需要有諸侯親來或派代表前來觀禮,同時也是作為一方見證者,會讓結盟顯得更為正式。
晉國與衛國即將展開結盟,儘管是一種城下之盟的形式,打從事實上還是需要有見證者。
在以往,要進行結盟的諸侯會派人前往“洛邑”彙報周天子,邀請周天子派來公卿進行見證。
現在嘛?幾乎沒有諸侯在舉行會盟時再去稟告周天子,一些必須有周天子使者在場的儀式才會派人前往“洛邑”進行邀請。
“齊、鄭、宋皆為觀禮之人。”博覽道這麼解釋。
這一件事情就有點搞了。
來自齊國、鄭國和宋國的貴族都是晉軍在“鐵之戰”的手下敗將,齊軍因為偃旗而降沒有落個成為俘虜的下場,鄭國和宋國的貴族則是成了晉軍的俘虜。
讓俘虜來作為結盟的觀禮一方,晉國這是在狠狠地羞辱他們啊!
不過,誰讓他們干涉晉國的內亂,再大的羞辱都是齊國、鄭國和宋國的貴族自找的。
會盟臺已經築造完畢,它從外觀看去是一個金字塔的形狀,只是不為尖頂,其上有一個平臺,正面則是造了登梯。
現在,會盟臺周邊已經是大軍環繞,一座從衛國宮城搬出來的鼎擺在凳梯前方的聳起的臺座之上。
三足鼎爐裡面已經在燃燒,因為有油脂的關係,一股黑煙升向天空。
從飄揚的旌旗來看,環繞在會盟臺周邊的全是來自晉國的軍隊。他們以勝利者的姿態,站得那個叫昂頭挺胸,臉上的表情充滿了驕傲,看上去威風極了!
畢竟是攻克了一國的都城,尤其還擊敗了四個國家的聯軍,他們的確應該感到驕傲。
今天的結盟儀式沒有智瑤、趙伯魯等小輩的什麼事,主持儀式的人是趙鞅,作為晉國代表的人是智躒。
衛國那一邊,理所當然是新君輒作為衛國的代表,一些該進行的禮儀則是蘧瑗來進行。
為什麼不是齊國公族的某個人來行禮儀?這是衛國打算讓一百零一歲的蘧瑗發揮最大的價值。
說白了,晉人再怎麼霸道,還能對年紀那麼大的蘧瑗怎麼樣嗎?一旦蘧瑗有個什麼不好,傳出去天下人該會怎麼指責晉國?
智瑤看著博覽道離去的背影,視線轉向了開啟城門的“濮陽”那邊。
有衛國的隊伍正在出城,規模看上去約是三百來人,以至於除了大纛之外,旗幟看上去很稀少。
在這幾天的時間中,晉國已經跟衛國談好了盟約的內容。
作為戰勝國的晉國會得到衛國的十三座城邑,只是這些城邑並不是連成一片,少數的一些在衛國西北部,更多的是在衛國的東北部,等於說晉國分別在兩個位置獲得了大河南岸的前進橋頭堡。
衛國還要交出大量的財帛與人口,只是無法一次性交清,玩了一手分期付款。
從衛國獲得的戰利品應該怎麼分配這件事情?智瑤所知道的是智氏獲得了其中的九座城邑,趙氏得到了四座。
另外,趙氏獲得的四座城邑集中在衛國東北部,智氏則是兩個方位的城邑都有獲得。
智瑤知道這裡關乎到怎麼分配範氏和中行氏的遺產,趙氏還是決定專注經營北邊,倒是智氏需要兼顧的方向著實是有點多了。
他打算有機會跟智躒好好談一談,可以的話就找其他家族置換封地,主要的協商物件是魏氏。
一個家族不能也不該將自己的封地分得太散,免得出了什麼事有太多地方需要防禦,並且想要集結大軍花費的時間也會漫長。
智氏的老巢在“智”地,比較尷尬的是智氏在晉國西邊的封地並不多,封地主要集中在晉國的中部。
“其實可以捨棄西部的封地,找魏氏協商置換他們西北部的封地。這樣智氏的封地就能更集中了。”智瑤卻是很清楚老智家不可能捨棄‘智’地的。
衛國的隊伍已經抵達,他們有人來向智躒溝通,需要用什麼樣的姿態入場。
智躒給予的回覆是,除了一國之君的車架之外,衛國一車都不能入場。
說白了,又是一種羞辱的行為。
只是吧,晉國對衛國的羞辱不夠徹底,要不然一國之君都該徒步入場,連帶旗幟也要收起來。
衛國同意了晉國的要求,僅有一輛承載南子與衛君輒的車輛入場,他們來到會盟臺附近停下來,等待晉人的近一步指示。這個也是城下之盟的一套禮儀方式,並不是智躒有多麼想折辱衛國。
智瑤看到了抱著衛君輒下車的南子。
現階段女性的地位不高不低,南子身穿素色的正裝,臉上沒有用面紗遮掩起來。
因為今天對衛國是不幸的一天,南子沒有弄什麼髮型,髮飾什麼的肯定也不會有,直接就是披頭散髮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