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發生在“濮陽”的戰爭雙方合起來損失十一萬左右的戰鬥力,戰死的人卻是在兩萬左右的樣子,很大一部分成了俘虜,另一部分則是成了傷患或是殘廢。

“我家現在咬一咬牙大概還能再出動兩個‘軍’計程車兵;趙氏應該還有一個‘軍’左右計程車兵;魏氏絕對超過一個‘軍’又兩個‘師’;韓氏最弱,頂多再拉出兩個‘師’的兵力。”智瑤心中盤算的是經過訓練的兵源,並非是不教而徵的那種。

如果是不經過訓練就拉上戰場,乃至於連奴隸都算上,各個卿位家族能拉出多少人就很不好算了。

智瑤盤算了一番,對智躒說道:“主,明歲您出征吧。”

有點意外的智躒靜待智瑤解釋。

“敵軍雖得勝,已是強弩之末。我家可出動一‘軍’南下,一役克盡全功!”智瑤說道。

智躒下意識摸了摸自己肺部所在的位置,聽明白智瑤建議的是拉出經過訓練計程車兵,一時間陷入了遲疑。

“我家多年未有大戰,萬眾心中懈怠。此為禍也。”智瑤真心覺得老智家的私軍不能再繼續安逸下去,太過於艱難的時局拉出去打風險很大,擺明會贏必須帶去見見血。

只是吧?大家都是湊人數,老智家卻是拉出職業士兵組成的大軍,有點讓智躒覺得吃虧了。

智瑤語速比較慢地說道:“克‘濮陽’之功不可為中軍佐所得。主出征未有強軍隨行便是搶功,攜強軍而往乃是挽救危局,亦可使我家之士養其血性,喚醒征戰之志。”

一旦養成了尋求安逸的心理,家族遲早是要敗亡的。這一點在國家層次也是一樣。

智瑤看到智躒還在遲疑,便口氣很重地說道:“忘戰,必危也!”

智躒身軀一震,復讀機似得,道:“忘戰必危?實乃是微言大義!”

咦!

微言大義這個成語不是要到西漢才出現嗎?

智瑤說的“忘戰必危”是出自《司馬法》。

而《司馬法》的作者存在爭議,一說是姜太公(姜子牙)書寫,又有說要到戰國時代才會被司馬穰苴寫出來。

現實就是這麼個情況,老智家是該低調,可是太過低調也不好,身體狀況不佳的智躒需要辛苦一趟,帶上家族的強軍完成對衛國的爆殺,免得趙鞅獲得勝利之後聲勢更大。

智躒明白了智瑤的意思,笑眯眯地說道:“如此祖報與君上,明歲瑤亦隨我出征。”

啊?

那就是老智家的三代都出徵,等於也需要讓其餘卿位家族的家主離開晉國,免得他們趁機搞東搞西。

這樣一搞,晉國在明年的動作會很大啊!

接受了智瑤提議的智躒開始進行各種準備,包括向各個封地發去徵召命令,同時需要在幾個地方安排明年的防禦部署。

因為鄭國對晉國展開襲擾的關係,晉國這邊跟鄭國有接壤的家族,一個個都需要安排兵力抵禦鄭軍可能的入侵。

當前跟鄭國邊界線接壤最多的並不是智氏,原因是南方原先歸於範氏的封地遭到各家族的武裝控制,裡面以魏氏控制的城邑數量最多。

本著誰控制哪片區域就有守土職責的關係,魏氏在跟鄭國漫長的邊界線需要安排駐軍,能夠挑出來參與入侵衛國的魏氏部隊也就顯得少了一些。

幸好智氏跟鄭國接壤的區域大多是山區,幾個要道卡住,再安排一些機動作戰的部隊,能夠利用地形有效抵禦入侵。換作是平原地形的話,智氏跟鄭國的來回撕扯不知道要投入多少兵力。

去年智瑤率軍入侵了鄭國,清掃了鄭國西北部的區域。這麼幹之後,鄭國在那個方向需要的是恢復民生,變成了智氏的部隊時不時去襲擾一番;目前智氏跟鄭軍頻繁交戰的地點在“滑②”附近,雙方一再上演著你來我往的追逐遊戲,戰爭烈度只能說一般。

所以了,鄭國目前是魏氏的麻煩,或許正是這樣才讓魏氏選擇靠攏向實力儲存最多的智氏,不再繼續搭乘出現了一些破洞在漏水的趙氏戰船?

“明歲我亦出征,屆時可領略瑤之雄略也!”魏駒剛從長輩那裡知道自己獲得了出征的資格,先派人來通知智瑤,隔天才上門拜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