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的種種行為讓他們明白,只要他這個執政沒有死儒家在大乾就很難復興。

於是不少大儒只能失望的南下南海,為儒家尋找新的根基之地。

當然還有大部分的儒士吃不了苦留在薊都,而他們也算是趕上了朝廷盛世的一波紅利了。

幾年前大乾的教育法頒佈,6歲的小孩都需要義務教育。為了保證義務教育的普及,徐偉砍了一部分建設的資金,強制規定了每年財政收入的一成用於義務教育。

那時候大乾的財政收入已經突破了600億錢,一成就相當於有60億錢。

這樣的投資力度可以是全所未有,當年在薊都就有上百小學建立,同時小學也在大乾上百個郡,幾千個縣快速普及。

雖然徐偉早有準備,建立了師範學院培養老師,但對於大乾上千萬適齡學生而言,他的這些準備還是有點杯水車薪。

加上當時私塾氾濫成災,所以徐偉思考之後,決定招募原本大漢的讀書人作為老師,把他們招入體制當中成為學校的老師,同時禁制私塾建設,用這樣的方法限制他們的影響力。

私塾是封建時代的傳承,人身關係依附極強,而老師卻是工業時代的傳承,學生一生以幾十名老師,每位老師也只教導他們幾年時間,雙方的關係就比較疏遠。

徐偉就是用這種方法,快速收編了大乾範圍內的私塾。而司馬鏡他們就是在這個時期加入到薊都小學成為老師的,但現在他想要招收像諸葛亮這樣的弟子就非常艱難了。好在他年紀大,現在也看開了。

就在這個就在司馬鏡打算進入自己的辦公室的時候。

一個穿著軍裝的人來到他面前道:“請問的是司馬鏡老師嗎?”

司馬鏡點頭道:“老夫是!”

“執政有個問題想請教你,邀請您明天去執政府一聚。”

司馬鏡奇怪問道:“執政能有什麼問題要請教老夫?”

他可不認為自己會入雷公的眼,薊都有多少大儒,但雷公從來沒有接見過他們。

軍人道:“好像是有關於三代時期的歷史問題,執政讓您多準備一些這方面的史書!”

“史書?”司馬鏡也感到一陣莫名其妙?

“老夫明白了!”

翌日,他來到了執政府的小區。

而此時這個小區之外還有許多他的老朋友,像許邵,黃彥承,荀悅等等大儒。

他們對其他人的來到也是一陣驚喜,一次性召集如此多的大儒,難道執政想通了!

他們通報之後就被放入小區,進入這個小區之後,他們也是一陣驚訝,這小區和他們其他居住的小區沒有多大區別。

但這裡卻是大乾朝廷的心臟,整個中央朝廷的大部分高官都居住在這裡,這個小區的面積僅相當於大漢時期一個宮殿群的面積,甚至比不上當初洛陽城門閥的府邸。光從節儉上而言,大乾朝廷的確是比大漢要強上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