韃清控制的地盤中,距離臨清最近的是哪一個?

可不是德州。

而是北直隸的清河。

這個本不起眼的小縣城,現在已經變成了濟寧第二了。清軍圍繞著縣城是挖了一圈壕溝,又挖了一圈壕溝;立了一個土堡,又立了一個土堡。期間還有不少磚石堡壘摻雜。

總之就是一句話——要塞化。

甭管他們之前在濟寧在益都戰事打的怎麼稀爛,但韃清思量再三,還是覺得這麼做更為靠譜。

因為不怎麼幹,他們面對秦朗的炮群時候更不堪一擊。

還有就是,韃清現在除了這一招外,也真的想不出其他的什麼法了。

京城的某些人倒是對他們獻上了‘稜堡’這一招。

但是被多爾袞嗤之以鼻。

華夏自有國情在此,豈能事事對照西洋的那些彈丸小國?

看看西洋的那些撮爾小國才多少兵馬,多大的地盤?他們那兒的招數能通盤用在華夏麼?

多爾袞可不是盲目的妄自尊大,而是真正意義上的通曉了所有後,才做出的這一決定。

《劍來》

西洋國家兵寡地狹,稜堡這種只需要少量兵力駐守就能防禦力爆棚的工事,對他們相當有用。

你就那麼多兵,要是碰到稜堡就分出一部分去包圍,那幾次分兵後你還能剩下幾個兵?還能贏得至關重要的主力決戰嗎?

可要是對稜堡不管不顧,這菊花又有威脅,這樣也不成。

所以就西洋那種一場大戰只少少的兩三萬人,甚至更少的戰鬥,這稜堡是有用的。

但在華夏就扯犢子了。

不管是韃清還是秦朗,一場大戰那都是多點開花,出動的兵馬遠遠比西洋那些小國要多,而且地域廣闊,多的是迴旋迂迴之地,你在這設了稜堡,好,那我從別地過。

也就是初始狀態的秦朗,地不過半個海州,還他孃的海州城都不是他的,就那幾個要害點兒,而且他還不缺錢,這樣自然可以設立幾個稜堡。

但放在其他幾方身上呢?這不就扯澹了麼。

尤其是韃清。那他們之前跟朱明的戰鬥言,那關寧一線不就好比稜堡群麼,說到底也是吳三桂把他們放進來的,而不是八旗兵真的把關寧防線把山海關給攻破了。

還有韃清幾次破關南略的過程中,不也是很多州府沒能拿下麼,可我根本就不去打。

我就避實擊虛,我就盯著城外的百姓下辣手……

這種情況下,可以裝填更多人口的城池都比防禦力過人,卻面積狹小的稜堡管用。

一句話,華夏太大,稜堡則太小,你野戰不行,再多的工事也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