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 荷蘭和英國,拿哪個當老師?(第1/2頁)
章節報錯
華夏與西方各國的情況態勢是都有不同的。
對比西方各國紛爭戰亂和各自狹小的領土面積,早已形成了大統一概念的華夏,無論是戰略戰術角度還是經濟發展前途,那雙邊都有巨大的不同。
所以,約翰牛、高盧雞、大板鴨這些西方強國的海軍建設路線就真的適合於中國嗎?
要知道,這個時代,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那都不可能勞師動眾的出動大規模主力艦隊去萬里遠征的。
非洲的好望角和南美的麥哲倫海峽、德雷克海峽,全都是風高浪急,海情多變的危險之地。
相對主戰風帆戰艦來體型小很多的風帆商船經過彼處時都要小心翼翼呢,何況是大規模的遠征艦隊?那可不是西班牙的珍寶船隊能比的。
西班牙珍寶船隊所用船隻也就是西班牙大帆船,即是蓋倫船,在如今這個時代,可是隻有五百噸左右的體量,比起上千噸排水量的風帆戰列艦差遠了。
1588年後西班牙無敵艦隊重建,以及西班牙北部日益嚴重的造船危機使得大帆船的尺寸普遍變小,500噸左右,作為一種常見的尺寸一直持續到了17世紀中葉大帆船時代結束。尺寸的變化也導致新大陸往西班牙資金輸入方式的變化,z越來越傾向於使用經過武裝的大帆船而不是普通的商船來負責資金的運送,這樣的安排更加有利於統治者對來自美洲的貴重商品的控制。
兩邊根本就不在一個檔次!
珍寶船隊的蓋倫船跟普通的武裝商船也沒什麼大的差距。
這點上你還可以去看荷蘭人在南洋的海上軍事實力,細細品味一下就能琢磨出來了。
海上馬車伕現如今可是西方世界一等一的海上強國,但即便如此他們在南洋的風帆戰艦也極其的有限,更多海上力量還是武裝商船。
可是東天竺公司的香料貿易絕對是荷蘭人不可能放棄的一大利益,那為什麼會如此呢?
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荷蘭人在歐洲的強大軍事實力根本就不能夠順利的投放到遠東。
哪怕以他們的海上實力,只需要伸出一根手指頭都能捅翻鄭芝龍,可問題就在於他們的那根手指頭完全伸不過來。否則,荷蘭人都是豬腦子啊,才會眼睜睜的鄭芝龍做大最強,才會眼睜睜的放棄大陸方面的利益。甚至連日本貿易線路都要處在鄭芝龍的控制下……
也只有如此理由,荷蘭人才會跟鄭芝龍碰幾碰之後就選擇了和平退讓。
因為他們準確的認知到了雙方力量的差距。
說真的,如料羅灣大戰那樣的失利,若是放在歐洲本土就是不起眼的小打小鬧,那荷蘭人就是敗十次也能承受的起。但在遠東卻是一次就夠東天竺公司傷筋動骨的了。
畢竟東天竺公司和荷蘭共和國不能完全的相提並論,他們不可能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到南洋,在這裡他們背後也沒有整個荷蘭海軍為之撐腰。
若是放在歐洲,荷蘭正規海軍可能早就出動人馬給東天竺公司撐腰了,因為雙方的利益都是一體的啊。
所以水師中的一部分人,堅定的認為秦朗水師建設路線,在開始之初,完全可以不去考慮萬里之外的外來威脅,而只需要從控制漫長的海岸線,控制南洋,控制太平洋這個角度出發。從而主張大造小規模戰艦,別說是三級風帆戰列艦,那就是載炮四五十門的中型戰艦都不需要有幾艘,主攻十載炮,甚至是載炮數更低的小型風帆戰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