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母羊一次可不是隻生產一隻小羊,而且羊這種東西的成熟期非常快,只需要半年就夠了。

之所以牧場現如今有五萬多頭細毛羊,主要還是公羊勞模。

即使種羊(公)與淮揚本地的羊種(母)配種後的下一代,比起種羊(公母)間配種的後代,不管是產毛量和羊毛細度長度,還是羊的皮革與肉質,都要差上一截。

但比起原產大板鴨的美利奴羊來,似乎各項數值也都要高出一等。

尤其是雜交二代的皮質和肉質,還有產肉量,那是遠遠勝過美利奴羊的。

這點兒只需要用葡萄牙人交出的資料和實物橫向做個對比就能得出結果。

哪怕大板鴨早在16世紀就頒佈了法令,嚴禁美利奴羊輸出,違者除國王外處以死刑。但西班牙是西班牙,葡萄牙是葡萄牙啊。

上世紀末,因為王室血緣問題,葡萄牙一度被西班牙給吞併,可現在它們已經掙脫了西班牙不是嗎?(1640年)

別說秦朗還給了高價錢,那價錢就是沒這麼高,葡萄牙人也不會屌西班牙分毫。

所以兩年多時間裡,島上的羊群規模是一再膨脹擴大,即便是純種的最佳化羊都已有好幾千頭,且羊群的規模成型之後,它們的數量就將進入到一飛速增長期。

一樣的發展時間裡,就因為羊這玩意兒在淮揚之地的不缺,羊群的發展速度和規模擴大速度,絕對甩了戰馬十條街。

去年時候,秦朗就決定正式設立一毛紡廠。

甚至他都覺得今後這毛紡織業都能又成為他手下的一金錢來源了。

因為如今這個年月,呢絨,也就是毛料,在中國這塊地方賣出的價格可是比精美的綢緞更貴。

西方運來的呢絨(主要是荷蘭人),普遍價格都在二十兩銀子一匹,稍微複雜精美一些的都要三五十兩銀子一匹。

尋常人哪裡買得起啊。

雖然這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西方來的呢絨數量太少了。

但即便如此,秦朗把外來品本土化後,相信價格肯定會大大的降低,卻還是有寫小忐忑,有點小懷疑——這東西在自己手裡到底能不能開啟銷路,賣出價錢?

兩天的時間,秦朗算是進入了島嶼東部,大概距離毛紡廠的位置也就剩了二十來裡。

毛紡廠內的一應機械多是來自西方世界,就連施工程式也都是來自西方,更準確的說是來自約翰牛。

人家是毛紡的老手了,在宋朝時候就相當的有規模了。

歷史悠久,造詣很深。

並早在都鐸王朝(1485——1603)時期,約翰牛就已經十分的重視改良羊的品種,以提高羊毛的質量。自然的,羊毛織成呢絨所要經過一系列的工序也得到了規範,從分類加工、梳毛、紡線、織呢、修剪到後期的染色等等,這就已經形成了具體的規範制度。

粗毛和精毛要分別怎麼梳理?要不要打勁?什麼時候需要打勁?

要怎麼漂洗?是從織機卸下來之後,立即漂洗呢,還是不漂洗?

然後還有漂洗的手段。

漂洗這道工序是將織好的呢絨放入水桶中,進行槌打洗滌,以清除附著在呢絨上的雜質,使呢絨的質地變得更加堅實。在漂洗時,漂工往往在水中加上一些漂白劑,以加強去汙能力。這是一件十分艱辛繁重的工作。

最初,約翰牛的漂洗是使用人力的,漂工用腳踩踏漂布,費時費力,十分辛苦。

但在13世紀之後,英國人就開始推廣用水力漂洗的方法。水磨建在河流附近,利用水的動力推動水磨,使漂工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節省了大量的勞動力。

秦朗現在就把之完全學習了來。

毛紡廠邊上就有一個水庫,不但用來修造水利器械,還更用於毛紡廠用水。

現如今這片本來還很空曠的地方,已經豎起了一座座房屋,匯聚了大片的人氣。

五百臺織機,如果需要,秦朗還能使人迅速趕製。而每臺織機就是一個工作組,配兩名女工,一人當機,一人幫襯。再加上廠子裡的剪毛工、整飾工、漂洗工和染工,還有運輸和後勤的人員,小兩千號人呢,這即便在眼下的鬱洲山島上也算是個大廠子了。

而這還不算另外設定的紡(毛)紗廠。

後者漂洗羊毛、梳理羊毛、揀選羊毛就需要大量的人力,再加上紡紗……,那也是上千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