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朗有著一套完整的行政體系,這是他早在起家之初就立起的規矩。

村(保)一級的管理層算是秦朗體系裡最低等級的公員了,教習與副保長、宣講員都是同一級的,宣講員是外來戶,有縣鄉的差官下村,也有學堂裡表現出色故而出來歷練的學生,時間一般是一年一換, 保長則比他們更高一級,錢糧上比之也更高一些,雖然多不太多。

其政治地位與鄉鎮公署裡的各辦事機構平齊,但這也只是規定,真有保長之流的村幹部乾的漂亮的被上頭呼叫的,能在鄉鎮公署當個股長才是正兒八經的升官了,普遍的都是一個副股長。行政水平還下跌了一級, 可這也能叫他們高興的飛起來。

至於具體的提升標準,秦朗這兒當然也有很具體的規定。考績種類很多的,包括學校、稅糧、治安、預備兵、水利、道路等等。

外面的人都只把目光注意到秦朗的主力軍身上,最多是對鬱洲山島上的各個工廠作坊上點心,卻沒幾個人真的注意到了秦朗所屬的管理體系。

從早期的五級管事開始,到現在的省府縣鄉村五級分等,上上下下那麼多吃秦朗飯的人,不能說都一百個心的忠誠於秦朗,可他們也真的是秦朗的根基啊。

正是有了這一級級直接下到鄉村的管理體系,秦朗才能動員起最大的人力物力,也能始終保持著大量有生力量的流入。

就比如邳州和海州,看看各村教習設立之後,那時候境內的預備兵力將會達到多少。

同時秦朗的聲音和政策也能直接的傳達到基層百姓的耳朵中。

還有教習手中握著的青壯,保長的存在,那就很直接的威脅到了鄉下的宗族權利和士紳權利。

或許一時半會兒的還影響不那麼重大,但等幾年,你再看?

侵奪地方宗族士紳權柄, 這都是不可避免的。

……

二月裡寒風依舊冷冽。

呼嘯的北風中,一隊人馬緩速的行在鬱洲山島官道上,這裡是島嶼西部通往島嶼東部的大道,因為還沒有進入到東部區域,所以一行人時刻都能從道路兩旁看到一處處的村落。

鬱洲山島上二三十萬人口,這可是相當密集了。

尤其是這些人口大半集中在島嶼的中西部時候,其村落如星雨,人煙稠密宛若江南魚米之鄉。大道並不是水泥路,倒不是島上修不起這等規模的水泥路。

鬱洲山島從西到東小百里之長,且期間還要繞一繞道,真的修路,總長度已經超過了一百里,這可不是個小工程。

可以鬱洲山島的人力物力財力,加之水泥所得遠比去開鑿石板條石來的容易,所以秦朗修路絕對是修的起的。

主要是沒有必要。

早在島上人丁工廠田畝水庫等佈置之處,他就早有全盤的涉及。

島上物質轉運主要靠的是海路。

別看鬱洲山島上大名鼎鼎的碼頭只有東西兩港區,可除了這兩個大港外,那些個小港口小碼頭卻足足有七個。

每一個碼頭背後就是一條生產線,或是槍炮刀甲鐵器,或是糧食、牲畜和島上的造船廠。

不過即便如此, 島上依舊要開一條貫穿東西的大道, 畢竟陸路交通在什麼時候都離不了。而鬱洲山島東西近百里, 可也不小了。

也是因此, 眼下秦朗腳下的這條大道就是非常古老了。

除了比尋常的官道寬闊一些外,其他一應手段盡皆是明時的法子——壓路基。

在秦朗眼中,這個時代的修路那就是壓路基。將土夯實壓實了,只要強度夠,風吹雨打下也能支撐不短的時間。

然後再在下面墊一層細石子,路兩邊修好排水溝,就也可以了。

至於鋪設石板,甚至是直接用條石鋪路,島上是真心沒有。

有的只是這種最糟糕的夯土路。“晴天一地灰,雨天一泥漿”,可不是開玩笑的。

一百多里道路,沿途的維修、養護自然有專門的人料理。真需要人手大力修補路面時候,他們還能向上頭反應情況,然後徵調整條道路附近各村屯的丁壯勞力。

所以這條官道的情況不算非常好,卻也不算差了。水準橫豎是遠超此時大明的平均路況。

秦朗領著人從國公府出來已經兩天了,昨天還去牧場轉了一圈,羊群的繁殖真比馬群快多了。兩年繁衍3次啊,而且母羊可比戰馬好收集多了。

才兩年時間,島上的羊群數量就已經從開始時的二百頭(比戰馬多100)演化成現如今的五萬多頭。

說實在的,種羊配種功能比起種馬還是要差一些的,一次發情期一頭公羊只多能保證30頭左右的母羊受孕,兩年三次,也就差不多一年四五十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