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士英近來的心情非常不錯,碰到的順心事非常之多,首先是安慶傳來了好訊息,

總兵高傑得知左軍有變的訊息後,立刻率軍反撲重鎮安慶,打了守軍一個措手不及,順利拿下了這個戰略重點。

隨後左軍大將李國英親自率軍反攻安慶, 未能得手。

可以說高傑為長江之戰打下了一個非常好的開端。

這高傑是他馬士英線上的人,老馬甚是欣慰。

還有一點就是長江南岸的戰事。

王允成、盧鼎太過不堪,即便有黃蜚帶領的水師急援,但湖口、彭澤還是在李國英的兵鋒下顯得不堪一擊,要不然李國英怎麼去反攻安慶呢?

攻取安慶受挫後,李國英掉頭直撲貴池, 兵鋒逼近太平府。

王允成、盧鼎的殘軍匯合了貴池守軍後,又有黃蜚軍的配合,倒是一時間支撐了住,但貴池告急的軍報也飛速的傳到金陵,崇禎帝忙任命史可法為督師,盧九德為監軍,率五萬京營及鎮江的鄭鴻逵部抵禦左軍,並點名讓馬士英移駐蕪湖,督辦糧草。沈廷揚協辦!

馬士英跟東林黨結怨早不是一天兩天了,但蕪湖距離金陵近在咫尺,馬士英所任又責任重大,他只多是牽制了一下史可法這個東林黨,要說敢真的去壞事,卻也不太可能。

史可法部所謂的五萬京營,內中真的南都京營估計只有萬多人,其他更多是這些日子裡陸陸續續向南轉來的北地明軍。

比如中原來的卜從善部,河西來的高歧鳳部,還有蜀地來的胡尚友、韓尚良,再加上瓜洲的張天祿、張天福兄弟, 這些人加在一塊也有一萬多人馬。

所以史可法手下,就以一萬餘京營為主力, 一萬餘雜牌為輔助,陸軍三萬人馬,號五萬也並不是太誇張。

長江以南,沿江線路狹窄,真要廝殺作戰,三萬兵真的不少了。

何況長江上的鄭鴻逵部也不可小視。

其部五千餘人,大中小福船數十艘,這可都是鄭家的精銳。

馬士英承認自己在與史可法的較量中處於下風,因為史可法不但比他官大,還有東林黨的傾力支援,馬士英雖然跟趙之龍、劉孔昭搭上了線,但到底有些勢弱。但馬士英更清楚史可法在軍事上的本事,所以得知史可法將要率軍迎戰叛軍時,即便史可法這會還沒有率軍抵到貴池,馬士英也知道史可法肯定要倒大黴了,幸災樂禍之餘,奉旨留守後方的馬士英自然也想到了如何收拾殘局!

事實上方岳貢、範景文對史可法也信心不足, 他們很清楚史可法的為人, 政治操守絕對可以相信, 但軍事才能就有限的緊了。

然而矮子裡頭拔高個, 後者已經是最合適的人了。

要不然能用誰呢?範景文嗎?後者說起來也帶過兵練過兵,但事實上範景文比之史可法還要不如呢。

何況眼下左軍十幾萬人馬投降,一下子讓江南有了雪崩之勢,這種情況下‘忠貞’比之軍事才能似乎更加重要呢。

而且朝堂上的大臣們一致認為,眼下之戰,看似陸上紛爭,實則水上廝殺亦很重要。

黃蜚的水師可沒有敗於左軍水師之手,這要再加上了鄭鴻逵部,豈不是能打敗左軍的水師了?

沒有了水師的支援,左軍陸上兵馬又憑什麼能一路橫掃江南地?

不怕被水師切斷後路嗎?

所以這仗都還沒打呢,史可法的禦敵方針似乎就已然很明瞭了,那就是一個‘守’字。

守著不讓左軍陸師繼續向前,一直等到江上明軍大敗左軍水師!

所以崇禎帝在給長平的回信中雖然沒有斷然拒絕好女婿的幫襯,卻也只答應讓秦朗派來一個千人做做樣子,然後在史可法率軍出動後,讓鳳陽的黃得功留下大將鎮守鳳陽,自己帶人速速返回金陵來。

這一千秦朗軍就被崇禎帝派來了蕪湖,馬士英琢磨著,自己怎麼都該趁這個好機會,跟那位爺多拉拉關係。

畢竟在某種意義上他們可是同一個戰壕裡的戰友。

哪怕那種政策一樣損壞到了他馬士英的切身利益。

但老馬可不是小氣人,很清楚眼下最最重要的是把東林黨給幹掉,所以他要趁機會好好的跟秦大駙馬拉拉關係。

這次長江一線的戰鬥,馬士英料定不會輕鬆了。

別看有傳言說皇帝已經否了駙馬爺舉兵勤王的請求,但保不準最後還要看駙馬爺的。

左軍不算什麼。

清軍在九江大肆裁減左軍的訊息已經都傳進了馬士英的耳朵裡了,十幾萬左軍還不知道會被裁減的剩下多少人呢。可這並不意味著清軍就會缺兵少將了,沒看荊北的清軍正源源不斷的渡過長江的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