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對於登萊的局勢沒有任何的指示,原因也不難猜測。

濰縣這個關節清軍打不開,他們就在登萊之地很難長久的帶下去。

尤其是膠州雖被他們拿下了,可浮山卻牢不可破,清軍再分兵殺奔登州,場面上看是席捲膠東無敵手,可實際上他們在膠東卻根本就站不住腳。

任憑他們打破高密,打破膠州,或許還能打破其他多個城池,但這都是無根之萍。

而且他們打破的地方越多,需要防守的地方就越多,自身的機動兵力也就越少,萬一秦朗軍大肆的浮海北上,清軍豈不是自尋死路?

金陵或許料定了清軍在登萊會無功而返,所以他們並不焦急。而至於在這個過程中死難的黎民百姓,呵呵,那些人可不會顧忌。

何況真個大明如此之百姓都死了多少啦?原本可能還有點憐憫之心,現在也早丟的乾淨。

除了軍伍還有文政方面的授勳,但那就不是今天了。

秦朗可不會只顧軍兵,內政後勤方面的貢獻一點不比前線廝殺的將士來的弱,所以以“忠勤”為之冠名。

但要授予的人這裡就不提了。

站在將臺上,秦朗最後對著眼前的五千餘軍兵發表了一通激勵人心的講話。

他們就是此次浮海北上的秦朗軍。

甭管金陵是什麼態度,反正秦朗是不會放了登萊的。

大軍回師之後,去往登萊的援軍很快就被提上了議程,眼前的這五千餘人都還只是先頭。

雖然裡頭很多人都是新丁,但秦朗相信他們的作戰意志和戰鬥力。

先是津門之戰,然後滋陽,再是徐州大捷,說真的,島上的兵丁對清軍已經產生了一定的心理優勢了。

當然,這一點離不開紀弘陽為首的一般人的引導。

教育處的教員教習在島上的民眾軍兵中,都可謂是無孔不入。

雖然不會一味的去否定清軍,但只需要打掉清軍‘不可戰勝’這一印象,那就是極大的勝利。

這個時代的火力可還沒有達到完全決定勝負的地步,槍炮的侷限性很多,所以肉搏戰是一種很有必要的手段,一支強軍必須保持刺刀見紅的進攻精神。

而火槍兵配刺刀,再加上簡單的甲衣,能不能徹底取代冷兵器部隊,這還真有些未知。

但是秦朗軍有著嚴密的組織模式和有效的軍功獎勵體系,以及嚴格的軍紀,這就是一支強軍的底蘊。

只要在這條道路上堅持堅定的走下去,未來絕不可能有任何敵人能阻擋下他們的腳步!

“膠州灣水文狀況良好,灣內水深可超兩丈,所以船隻可以直抵膠萊河口!”

然後船隊還是不駛入膠萊河的好。

軍兵就此登陸,直殺奔膠州城也沒有多遠。

雖然這個登陸註定不會平安,清軍圍攻浮山城,不但把主力放在了浮山北線屯駐,還分出一支兵馬懟到了加州灣西側浮山城對面的靈山衛。時時刻刻都留神著膠州灣入口處的情況。

秦朗想要帶人突入膠州灣深處,靈山衛的清軍豈能看不到?

不過他不在乎罷了。

這次大軍浮海北上,目的就只有兩個。第一是打退清軍的這次攻勢,第二就是立刻讓登州水城的船隻活躍起來。

他們的任務可不是保衛登州水城,而是儘快的去渤海去遼海撒野。

所以在表彰大會結束後沒有幾天,鬱洲山島的東港區,迎著初升紅日的萬道霞光,碧色的萬頃波濤之上,艦船蔽海而去。

這次動用的艦隊中都還包括了多艘老閘船,很是補充了船隊的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