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內應又見內應(第1/3頁)
章節報錯
“呂陽,騎兵營第一連警衛班班長,于徐州之戰中表現英勇,三次斬獲清軍探馬。大反擊時,帶領所部奮勇當先,斬獲清軍巴牙喇甲喇額真一人,巴牙喇額真兩人,以下首級十九。當為全軍表率,特授予呂陽個人二等功,授三等英勇勳章,授予騎兵營第一連警衛班全體官兵集體二等功。”
鬱洲山島東港區,校場上紅海似的大群秦朗軍將士匯聚這裡,校場前段的將臺上,一批穿著正裝,意氣風發的受獎官兵,昂首挺胸的站在將臺上。
沒人會不好意思,因為這是他們最為榮耀的時刻。
立功受獎!
這四個字在鬱洲山島上一開始還是很正常的字面意思,跟大明沒什麼區別。
立下大功升官發財。
但現在麼,這四個字的表達意思與先前就有些不同了,尤其是‘獎’這個字。
秦朗軍作戰次數先不說是不是很有限,單是他們的作戰方式就決定了個人勇武在戰場上的表現空間是很有限的。
所以作戰將士更容易獲得集體功,而這集體功雖然不如個人功和勳章,但也是很不錯的。
不管是漲月俸還是升職升官,都有增益。
而且這集體功勳還不一定非要在戰場上豁出命去拼,平常在鬱洲山島上,就有不少機會去立。
雖然那都是些最常見的三等功,但積少成多啊。
當兩個人的軍事水平、文化水平和個人聲望都相差彷彿的時候,那怎麼從這兩個人中選拔出一個更優秀者,那就看立功的多寡了。
就連每個月的作訓標兵和連隊標兵都能獲得個人三等功和集體三等功,你就可以理解立功受獎這四個字為什麼在島上發生變化了。
真正的立功受獎太遙遠了,還是眼下的立功受獎現實一些,而且秦朗軍中還有勳章這種東西。
用勳章來激勵將士,也包括島上的文政人員,這是很惠而不費的手段。
何況秦朗這兒還給各級勳章標註了社會意義,獲得勳章者,社會地位等同對應級別的文武官員。
比如呂陽得的這個三等英勇勳章,從字面上,他的社會地位就一下子被抬高到了三等管事這一級別。
而如果把鬱洲山島作為一個小王國來看,三等管事至少也是三四品官了。
當然,呂陽的相應待遇雖然也會被提高,但不可能從一個小班長一下子就提到了三等管事,可即便如此,他也收益極豐。
如果騎兵隊伍有擴大,他就是第一批被升職的軍官,而日後便是從軍中退伍了,在地方上也可以享有一些優先權利,就連退休金都比同級別而無勳章之軍官要高,所以勳章這東西代表的是實實在在的利益,而不僅僅是一種光頭榮譽,是純粹的‘幼兒園小紅花’一樣的忽悠,所以才對官兵有著非一般的吸引力。
秦朗親手將一枚銅質的三等英勇勳章掛在他胸前,呂陽表情很嚴肅,可自從他閃爍的眼神裡你就能看到這一刻他激動的心情。
接著秦朗拿起下一枚勳章,李猛大聲宣道:“雷英,第三炮兵營二連一隊一班班長,在與敵炮戰中表現出色,兩次擊中清軍炮位,難能可貴,特授予雷英三等英勇勳章,第三炮兵營二連一隊一班集體二等功。”
秦朗又給雷英別上勳章,並勉勵了幾句。
雷英一樣是十分感激。
“警衛營一連,大反擊中表現出色,……”
“一營一連,反擊戰中衝鋒在前,……”
反正啊這立功受獎的單人和集體,幾乎大功都是在那晚的反擊戰中獲得的,唯獨炮營的雷英是憑著過硬的真本領。
秦朗給所有人授勳完畢,下面觀禮的官兵紛紛鼓起掌來。尤其是那些新兵,臺上之人的光榮看的他們是羨慕不一,但也只有幹看著,然後不停的給自己打氣。
之前的徐州大捷他們是沒能趕上,可這次大軍要北上齊魯了,他們這些新人也有幸加入其中,這可不就有了立功的機會了嗎?
韃子現在於登萊的攻勢非常凌厲,雖然大軍始終拔不下濰縣,卻分出了一支兵馬往南殺奔了膠州,後者守將是登州鎮參將邱永康。
手中只有千把人,根本不敢固守膠州城池,領著一大幫人逃去了浮山城。
清軍對浮山防線發起了多次試探性進攻,沒能傷到浮山分毫。
近期裡清軍已經又有分兵北上,轉攻登州的架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