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 內應(第2/3頁)
章節報錯
如今這回很是有些名門大戶被王鰲永說動,那最大的原因不是王鰲永話裡有道理,也不是大清未來可期,而是這些個大戶們現在就利益受損的厲害。
清軍數月間兩次圍城,老百姓們損失極大,而朱由棷和青州的名門大戶們的損失也不小。
那可是在割他們的肉啊。
只要想想再反反覆覆的被清軍割下去的痛苦,那些個把家族財富和傳承看的比國家民族更重的傢伙們,可不就紛紛動搖了麼。
然後他們就物色到了趙彥中這個目標。
後者是王國賓的標營參將,手下的兵馬不是很多,只有寥寥二三百人,但都是騎兵,在城中的地位很是不弱。並且趙彥中本人對未來的局勢也很是悲觀,也不知道是不是手下經常死人的緣故,趙彥中整個人看起來都死氣沉沉的。
這樣的人可不就是拉攏來的最好人選麼。
上萬清軍堆積在益都的西側,但這並不意味著南北東三面就都是安全的。
韃子的斥候探馬長期的徘徊在三面,每次益都想要跟登萊互通訊息,就都只能靠著騎兵突圍。而且城內也需要知道外頭的訊息,那也只能靠著騎兵去打探。
所以趙彥中的手下別看人少,死傷卻經常的有,在城中亦是第一等的重要。
不過這一切在趙彥中被人暗中說服了之後,就變得很可笑起來了。
益都和登萊間的通訊不但被清軍看的真切,他們還藉著趙彥中部死傷‘慘重’的機會,陸陸續續的往益都城內送進了十幾號人。
這事兒很簡單。
比如一次通訊往來,趙彥中這邊派了五個人帶信出城,結果第二天回來了一隊人。
其中趙彥中這邊的人只剩下了兩個,其他幾個都是登萊那邊的人,是為了護送他們回城的。
這麼一來那幾個人可不就留在城裡了?
等過了一天,益都再要派人往登萊去,然後人被堵回來了,清軍加強了戒備,一連兩日,出城的騎兵都被堵了回來,還折損不少人。在這種情況下,登萊方面主動派人來益都聯絡,那也是順理成章不是?
所以啊,半個月的時間過去,天氣越來越暖和了,益都守軍知道了登萊軍一部分進駐了昌樂的好訊息,正都歡欣鼓舞呢,卻沒人看到城內的登州兵已然多達數十人了。
二月二十五日夜,益都南門城樓上升起了火爐,值夜的練總寧石雲叫手下溫上酒配上肉,不時喝上一口酒,吃上兩口肉,身子暖暖和和的。
馬上都三月份了,寒冬是真的過去了,但夜裡的風依舊挺涼的。
寧石雲今夜表現的有些不鎮定,在城樓裡來回走動,倒是旁邊的一個漢子一直坐在角落裡閉目養神。
寧石雲心裡真的很不安,因為今夜裡的勾當他真的是生平第一次做,雖然已經答應投靠韃清,知道如眼下這樣要賣城是早晚的事兒,可事到臨頭了,還是鎮定不下來。甚至腦子裡還常冒出一些毛骨悚然的念頭,如果訊息走漏了風聲,王爺能饒了他?能饒了他寧家?
所以從昨天接到訊息,這過去的時間裡他一直都在惶恐不安中度過。
他轉身之時看到了李建功的樣子,心中莫名抖了一下,這個叫做李建功的人據說是韃子大官李率泰的親信,手下帶著二三十人,外頭似乎還穿著薄棉裝,可裡頭都是內甲和鎖子甲,身上帶著弓弩腰刀等物,每人還有一個包裹,裡面不知裝著些什麼。
寧石雲知道這些人都是清軍中精挑細選的人物,他們今夜裡擔負的任務很重。
與手下練勇給人的感覺不同,寧石雲能從這些人的舉止中感覺到一種與眾不同的強悍,他自己的手下也有一些上過戰陣的敗兵,但沒誰有這樣的氣息。
城門下還有幾十號騎兵在做著準備,名義上的說法是有情報與登萊聯絡,而且城內的這些登萊人馬也要順便回去。
幾十號人馬裡,一半趙彥中的親信,一半‘登萊兵’,後者的氣息比不了李建功這些人,卻也都同樣的強悍。
所以這次賣城,他們這夥人準備的還真的挺詳細的。
有心算無心,那麼多人的突然爆發,搶佔下城門城樓很難嗎?
只要他們能堅持一時半刻,外頭的清兵就已經開來了,到時候大局不就落下了嗎?
或許現在城外就已經有不少清兵的精銳在隱蔽吧。
煙花這玩意兒是個挺好的東西,能很大的擴充人在夜間的視野,但有利就也有弊,只要做好相應的防備,在煙花照明下的模糊光線裡,城頭上的人是分辨不出具體的人和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