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這個時候準噶爾蒙古正值內鬥白熱化時候,僧格根本就無力支援鄂齊爾圖汗。

真正能給鄂齊爾圖汗支援的還是他親叔固始汗。

可是固始汗的年紀太大了,都七十了,已經沒幾年好活的了,更不可能親自領兵增援鄂齊爾圖汗。

只能吩咐青海的八個兒子多給堂兄鄂齊爾圖汗去撐撐檯面。

但是青海蒙古的實力實在有限,別看又是玉樹四十族又是霍爾三十九族的,那部族都太小了。

這地方是標準的地廣人稀。

所以,鄂齊爾圖汗雖然內心中一百萬個支援韃清,卻也不會豁出去不管不顧的去給韃清火中取栗。

集亦乃一帶的蒙古部族本來已經歸附鄂齊爾圖汗,可鄂齊爾圖汗在滾滾西來的秦軍面前,最終的選擇卻是撂挑子走人。

他現在的局面還難解著呢,才不會給韃清頂缸。

而這就是秦軍的幸運了。

再提早兩年,那時候僧格他爹還活著的時候,準噶爾蒙古和鄂齊爾圖汗聯手,還有青海蒙古敲邊鼓,那輕輕鬆鬆就能湊出五萬以上的騎兵。

即使這五萬騎兵的真實戰鬥力有待考證,但五萬蒙古騎兵如果站到了韃清這邊,呵呵,那問題可就大了。

那意味著秦朗即便能收復關中,甚至把河西走廊給拿下來,可想要徹底的滅掉韃清,卻是不容易的。

蒙古人不是傻子。

他們有過無比的輝煌,也有過在大明中前期被明軍一次次的痛毆的悲慘,他們會長教訓的。

韃清哪怕已經被打的七零八落,實力全無,那也都是一個美好的替罪羔羊。

要知道不管是鄂齊爾圖汗,還是僧格他爹巴圖爾琿臺吉,亦或是二人背後的大老固始汗,他們可都是向韃清稱臣過的。

固始汗早在崇德元年(1636年)就遣使向皇太極朝貢,表達了歸順之意。

順治三年,長江之役的時候,固始汗與衛拉特各部首領二十二人聯名奉表進貢,清廷賜以甲胃弓失,命其統轄諸部,這是再明確不過的稱臣納貢了。

現在韃清不行了,強盛起來的漢人還會跟晚明時候那樣對衛拉特蒙古和顏以待嗎?

任由他們在西面繼續強盛,繼續做大?

這怎麼可能。

要清楚,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王朝之間的關係從來都是此起彼伏,你盛我衰的。

每當中原王朝衰敗的時候,北方的遊牧民族總會放馬南下;而每當中原王朝興盛的時候,來自中原的大軍也總會一次次的橫掃草原,讓各部首領們變得能歌善舞……

固始汗他們會做出怎樣的選擇,那完全是不言而喻的。

不趁著秦朗還沒有徹底的一統天下的時候,好好的扯一扯他的後腿,那就非要等到秦軍橫掃中原之後,再與秦朗正面交鋒嗎?

但衛拉特蒙古既然要與秦朗交手,這就存在著失敗的可能。大家想要更加的保險安全一些,那就也需要一個頂缸背鍋的替罪羊,還有什麼比空殼一個的韃清皇帝更合適的人選?

他們完全可以捧著韃清的大旗,與秦軍交戰。戰事順利的話,順治就是一個傀儡,隨時都能廢掉;而戰事不順的時候,他們就也可以把順治送給秦軍,讓他當罪魁禍首,這樣可不就減輕了罪過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