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在十里秦淮河上就徹底打響了名頭。

只不過朱國弼偌大的名頭卻掩蓋不了他官場失勢的真實,寄情於酒色胭脂粉地,何嘗不是一種逃避?

但這一切隨著崇禎帝的南遷,就又有了新的改變。

崇禎來到金陵,朝廷十分缺錢麼,秦朗都拿出了五萬兩,朱國弼就捐獻的更多了。

而效果也極好,崇禎帝下旨獎勵於朱國弼,而且他的俸祿也已經恢復了。

這就叫朱國弼內心的仕途之心燃燒的更炙。

可偏偏崇禎帝似乎就遺忘了他,趙之龍、劉孔昭,乃至徐弘基等都有啟用,可朱國弼就沒了。眼看著朝堂上的缺位被一個接一個的填補上,朱國弼心急如焚。

但他真是提著豬頭也找不到廟門啊。

別看酒肉朋友極多,卻真的沒人會在這個時候拉他一把。

環顧四方,朱國弼最終把目標打在了秦朗的身上。

秦朗不覺得朱國弼有啥子幹才,但就跟趙之龍、徐弘基等一樣,朱國弼不能比他們更好,也不能比他們更壞不是?

所以提著老朱奉上的五萬兩孝敬就進了皇宮,然後老丈人開了尊口,再拿出十萬兩,然後給朱國弼一個提點新聞司的差遣。

也就是去辦報。

不同於朝廷邸報,朱國弼要辦的是《京報》。

雖然京報本來只是邸報的一個別稱,但現在它要對標鬱洲山島上的新聞報。

並且一應開銷全由朱國弼來擔負。

這是秦朗的一個提議,為了轄制東林黨在輿論上的威脅,朝廷不但需要邸報,還需要另一個面對普羅大眾的喉舌。

崇禎立馬瞭然。

他對江南的局勢有一定的瞭解,更別說現如今明廷遷移到金陵,來到了東林黨的根據地,那後者在輿論上倒逼朝廷都是等閒。

所以他即便到了金陵後,也從來不提禁止《新聞報》,只不過慣性使然,還沒有叫他想到自己辦一份新聞報。

朱國弼得到了這份差事之後,淚都要流下來了。他太不容易了,可也終於盼到了皇帝對他的重用不是?

別看他人來到金陵兩年後,但與江南士紳士林的聯絡還是很淡的,不然此前錢謙益等人也不會不推他一把了。

所以對於皇帝私下裡予以的暗示,朱國弼不但不懼怕,反而更是興奮至極。

這說明什麼?說明《京報》得皇帝眼了。

即便為了接下了承辦京報,他還需要花費巨資,可這又算屁啊。

喜笑顏開的朱國弼如此便更要跟秦朗打好交情了。

不但因為秦朗搞過報紙,還搞得有聲有色,人家有經驗。更為這位駙馬爺是眾所公認的目光獨到之人。如果能時不時的在時政大局上提點他一二,那京報還何愁不成?

所知道這次他大操大辦的時候卻出了如此大禍?

殺聲一起,朱國弼自己都驚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