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當權,其對軍隊的打壓,以及軍隊內部的腐敗,還有政府的不重視,只要看大明軍隊因欠軍餉爆了多少次譁變你就知道了,字面上的規定是根本就兌現不了的。連正規軍的日常開銷都不能保證,你還能指望他們去照顧遺孀?那也最多是軍官世家,普通士兵壓根沒這福氣。

可秦朗這裡不同。

所有的規定那是都會真正落實下來的。

每個月都能按照人頭領取相應的糧食,比如六歲以下的孩子,一人三鬥米;十二歲以下的孩子一人五斗米;十二歲到十六歲之間的標準第一次出現了男女區分,女性是七鬥米,男性一石。

然後是成年人,無分男女,每人一石米。直到歲數六十之後,再相應削減。

這是隻限於軍烈的直系親屬,比如妻兒和父母,連兄弟姐妹都不包括的。後者只多享受一些隱性福利。比如造辦廠再招工時候,他們有加分。

然後就是每月一兩銀子的金錢補助。

如此標準,即便是隻剩下孤兒寡母的人家,那也能生活的很好。甚至是比尋常人家日子更好。

同時這些軍烈遺屬還尤其的受區域主管的重視,哪地兒要是爆出了軍烈遺屬受到欺負欺辱了,無論是被外人欺負,還是被家裡人欺負,那區域主管就有的好瞧了。

別問為什麼自家人會欺負自家人,人心是最難預料的東西。

而這般高的陣亡撫卹,也是秦朗軍上下作戰時候勇敢廝殺士氣高昂的一大因素。這是秦大官人所獨有的鈔能力,別人想學也輕易學不來的。

一具棺材過後是第二具,第三具,第四具……

整個隊伍的後頭是一隊持槍士兵,以兩列縱隊緩步前進。

整個過程沒有樂器奏響,葬禮進行得很沉默。只有死者親屬們的嗚咽聲和士兵沉重的腳步聲交織在一起。

之後是一篇致詞,由紀弘陽來宣講。

致詞後,士兵們舉槍向上鳴槍致哀,家屬們進行最後的告別。

所以當一切都結束之後,看著手持軍牌哭泣著的軍烈的妻兒,很多軍烈的親朋都露出了複雜的神色來。

他們可都是流民難民出身啊,在來到鬱洲山之前,一個個都是朝不保夕的可憐人。

被秦朗收攏後,他們每日的工作雖然辛苦,但至少能吃飽肚子了,有了住的地方,有衣服穿,甚至還能有一些魚肉魚湯,這些人本已經極為滿足了。

可現在看到身邊的人忽的一步登天,從此不但每月都可以領到足夠的糧食和銀子,身份地位也顯得與眾不同了,這怎能不叫人羨慕呢?

從軍!

作戰!

如果自己的一條賤命能換來家人老小的好日子,那自己的這條性命又算的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