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聞達於天下,留名於青史(第2/2頁)
章節報錯
而現在這個人就在他的跟前,可沈廷揚把眼睛睜的再大再圓,也不能透過那外在的迷霧看清楚他真實的內心。
他真就沒見過哪個老百姓能拉起五千水陸軍,還配置著不少甲衣和火槍的。
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他的心理底線。
不過神奇的地方就在於他被秦朗一通話過後,心中竟然有了兩分認同。
秦朗鄭重其事的道:“自是一片赤誠。”
把手向著孝陵方向一抱,“我大明太祖皇帝,以淮西布衣黔首之身,仗劍討亂,十五年之間,遂成帝業,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得國之正,無出其右者……”
關於得國正不正這件事,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非常在乎。朱明一直以來都強調自己得國最正,從剛開始的把自己和漢朝相提並論,“得國最正,惟漢高祖與明太祖”,後到逐漸演變為“歷來得國最正者,惟我朝太祖”。
劉三還吃過大秦的祿米呢。
可是人家老朱家不是純粹的自己給自己臉上貼金。
朱洪武滅元,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不但光復漢家河山,還把晚唐以來,有慫一代都沒能收回的漢家故地,全都收入囊中。因此,從國自何處得來這一條來看,大明之得國,可謂最正。不但無背主之名,還是匹夫起於微末,弔民伐罪,救民水火,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挽救華夏文明於既倒。毫不誇張的說,為生民立命,為民族革新,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朱洪武當之無愧。
秦朗對於洪武大帝歷來是佩服的,發自身心的佩服,這才是真正的天授智勇,緯武經文。
所以話說的也是情真意切,叫沈廷揚心中已經削弱的惡感更是見少了。秦朗心中升起一股喜意來,自己如此作態還是有用的。
沈廷揚態度上的突變很叫他措手不及,不提他是不是魯莽了,先就要想法來彌補之。現在看,眼下思路是對的。
“況且沈公不會以為秦某會仗著手中的這點兵馬造反謀逆吧?”
事情已與預期大不同,沈廷揚忽的心頭警惕大起,剛才秦朗真的直感受到了一股惡意的。哪怕現在已經轉好了許多,可依舊不能全消,那就索性把事情攤開了說。
也顯得他直率,反正年齡小麼。
“且不說鳳陽的黃劉二將和馬中丞的撫標了,只說淮安的標兵,兵力就已經不弱於島上人馬,還有徐州金副總兵麾下也有五千軍士在,這都是久經沙場的強軍,北面更還有齊魯的劉總戎部。”
秦朗臉上滿是荒唐顏色,而且直言說出了造反兩個字,把話都敞開了,既叫沈廷揚大感震驚,也叫他有點尷尬。
自己的態度是不是有點過分了?
“秦某若是要仗著手中的這點微末之力,圖逆反之心,那豈不是自尋死路?”
“如今鬱洲山島上有近十萬人口,盡皆一無所有之流民難民,每月光糧米所需就不下兩萬石。”
這還是因為鬱洲山島周邊海域魚類豐富,從海中捕獲的魚類和相對充裕的食用油,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人們對糧食所需。
“若不是背靠江淮,糧秣無憂,不出一月,島上就一粒兒糧食都無。到時候再多的兵馬也是星零四散去。如此之境遇,還何談圖謀不軌?”
沈廷揚一時間無語。
心裡承認秦朗的外在條件似乎真不太適合。
不過秦朗以一布衣之身,集水陸軍五千人,這個數字實在離譜。
“哈哈,淮安倒是招攬過我,可區區守備都司也太小瞧人了。當今天下大亂,朝廷內憂外患層出不窮,正是英雄用武之時。秦某年紀雖小,卻有公侯萬代之心。”
“如此又怎能不重軍伍?某不在兵事上下功夫,何時能聞達於天下,留名於青史?”
接著秦朗很自嘲的說了一句:“我是學不來四書五經的,科場揚名的美夢還是下輩子再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