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雄一邊領命,一邊建議∶“臣以為可以特別安排官員上前線,讓他們講述自己親眼所見之事,這樣更加有衝擊力。“

宋雄目光灼灼,帶著些許興奮,顯然已經察覺到了羅幼度此舉的用意。

羅幼度滿意地點了點頭,安排宋雄掌控進奏院是用對人了。

十三萬禁軍逆行北上確實壯觀,令人震撼。

羅幼度隨即而來的政治目的,也瞞不過有心人。

思想開明的文人能夠接受才子與軍人共存,思想落後的文人自然覺得武夫連讀書人都不配相比,何況是讀書人裡面的翹楚。

不過面對現在這種風向,向來知道進退的文人不敢多說什麼。

但在特殊的環節使絆子,避重就輕,拋開事實談危害,亂七八糟的,陽奉陰違。

只要涉及核心利益,真就沒有一部分沒有底線的文人幹不出來的事情。

如果讓這類人掌管報紙,在這種關鍵時候會報道什麼可想而知。

宋雄不一樣,作為身陷契丹敵佔區的讀書人,他深知國家軍事疲敝帶來的危害。

如果不是羅幼度收復燕幽地,宋雄不敢想象百年之後的北方,是否還有人知道自己是中原人。

宋雄也很反感五代十國的那種兵匪,可羅虞朝的兵明顯不一樣。

尤其是此次在羅幼度一手促成的十三萬禁軍北上,即便是宋雄也為之動容。

有這樣的禁軍,有什麼理由不大肆報導吹噓?

羅幼度補充道:“還可以帶上善於繪製繪畫的人,將一些特殊的景象大致繪出來,印在報紙上,效果會更好。”

宋雄遲疑道:“這樣會不會太難了?”

宋雄接手進奏院已經有半年了,對於報紙的印刷發行瞭然於胸。

報紙最大的特點就是即時更新,幾乎每日都需要印重新整理的內容。

這刻字是一回事,刻畫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羅幼度道:“無須如刻畫得活靈活現,只要知道其意就好,雕刻簡畫,還是難不倒匠人。非常時刻,再難也得克服。指不定匠人順手了,改良一下技術,反而大妙。”

經過此次開山事件,羅幼度悟到了一件事情。

刻意去尋求完美,不如將不完美的東西拿出來使用。

專業的人用得不順手,自然而然地就會對之進行改良修正。

這科技的發展,為何利國利民?

不就是人類的天性懶惰,用簡單的東西幹成困難的事情,一步步發展出來的?

研究了那麼久的火藥,真比不上此次投入實戰,發現問題改良出來的效果明顯。 @

羅幼度現在完全不在乎刁難手下,反正頭痛的不是自己。

宋雄見狀,也只能硬著頭皮答應下來。

宋雄的辦事效率很高,不過一日,前線兵卒奮勇通渠時,發生的大小事情便登載在了報紙上,個別特殊的如輕傷不下火線,一群大老爺們累得直接倒在堤壩睡覺的繪圖,在任何時代都令人動容。

莫說是淳樸的百姓,就算是年輕一輩的讀書人,讀了也是熱血上湧,恨不得投身其中。

不少讚美軍人的詩句話語從各類文人墨客的筆下誕生,即便是李煜也做了一首詩來讚美軍人。

羅幼度這個皇帝亦不例外,再次寫了一封名為“最光榮可愛的人“的雞湯文。

全篇都是歌頌軍人的壯舉。

這些讚揚讚美,自然在第一時間傳到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