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幼度即位之後,頭幾件事就是推行華夏數字,以發展數學理論。

這科學的核心理論就是數學。

數學一道衍生的邏輯性思維是科學發展的必經之路。

華夏文化的短板便是邏輯性的理論知識不足,很難有效地傳承下去。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祖沖之的《綴術》。

祖沖之是何許人也?

中國數學界的招牌人物,“祖率”那是世界數學史上的創舉。

但是他所作的《綴術》卻給後人同樣身為數學大家的王孝通批為全錯不通。

《綴術》在後世是失傳的,但後人根據一些殘篇分析,祖沖之是《綴術》已經涉及到三次方程求解正根。

故而羅幼度覺得《隋書》中對於《綴術》的評價很是中肯,“學官莫能究其深奧,故廢而不理。”

並非是祖沖之的《綴術》全錯不通,而是理論十分深奧,計算相當精密,即便是擅於此道的學者也不易理解它的內容。

畢竟在阿拉伯數字未盛行的華夏,所有的數學計量,全靠文字描述的。

說白了祖沖之的祖父祖昌任劉宋朝大匠卿,是朝廷管理土木工程的官吏,父親祖朔之是奉朝請,學識淵博。

生在這種家庭背景之下,祖沖之從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耳濡目染,加之自己的勤奮,又酷愛術數,還被南朝宋孝武帝派至總明觀任職。

總明觀類似於古代的中國科學院,這裡祖沖之接觸了大量國家藏書,包括天文、曆法、術算方面的書籍。

有了這種先決條件,祖沖之自身累積了龐大的知識儲備以及術數經驗。

《綴術》一書是集結了祖沖之、祖𣈶之父子兩代人的知識心得。

換而言之,知識儲備不到一定境界,經驗不到一定水平,拿什麼來理解《綴術》?

又有幾人有祖沖之這樣的學習環境以及術數天賦?

這就是基礎理論缺失衍生的必然情況。

如果有豐富的基礎理論,後人學習數學將事半功倍,相比摸石頭過河的前人來說,會少走許多的路。

那麼也不至於因為知識儲備不足,從而無法理解前人留下來的知識。

羅幼度在繼位的時候,就讓算曆博士楚衍用華夏數字,編撰《算經十書》,讓他總結術數的理論知識,在科舉中他還特地加了術數一科,取得一定的效果。

但終究因為起步緩慢,成效並不顯著。

羅幼度因故想到了西方的《幾何原本》。

這玩意在後世有一定的爭議,羅幼度也不知真假,但若真要存在的話,毫無疑問就是數學邏輯體系的標杆,引入中原,對於中原的術數邏輯基礎將會大有利處。

羅幼度才不管東方西方,只要能用好用,學到的就是自己的。

只不過他派人問了不少西方的商人都不知道《幾何原本》,許是翻譯問題,或者別的什麼原因,毫無進展。

摩尼教源於波斯,波斯、希臘這兩對冤家在西方打了幾百年,保不準這個金髮碧眼的寶樹王知道《幾何原本》。

李從德對胡拉斯德看管得很嚴,深怕他亂說話。

但在中原汴京,李從德哪有自主的權力。

胡拉斯德作為摩尼教的寶樹王,理所當然地遵守教義:每日齋食。

而李從德身為于闐王子,少不了酒局應酬。

只是禮部的一個宴請,兩人就不得不分開了。

“大師!”

宋琪微微行禮一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