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愛卿此言大善!”弘治皇帝不得不承認,自己心動了,若是能解決這兩大頑疾,毫無疑問,這將是可以延續國祚之事。

“還請魏愛卿寫好奏摺,朕與諸位大臣商討一二,再行定策!”弘治皇帝說道。

“微臣遵旨!”魏閒應下了這個差事。

離開皇宮之後, 魏閒便開始琢磨此事,看如何開啟這個局面,他查閱相關資料,其中還有查閱《永樂大典》,以及當初三寶太監七下南洋的相關記錄。

不到百年時間,當初工匠可以造出鄭和寶船, 在鄭和大航海期間, 全國共造大小海船4000艘, 船場遍及各地。永樂年間,水師擁有3800艘艦隻,其中包括1350艘巡邏船,南京新江口有400艘大型主力艦。而鄭和寶船,都是一大巔峰。

根據相關記載:“寶船六十三號,大船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相當於現代船身長約138米,寬約56米,,排水量超過1000噸!

魏閒越查閱資料,越是感慨華夏真的是空守著寶山卻不自知,明明是自身先踏出大航海的腳步,結果卻因為各種原因反而禁海,憑白將時代氣運交給西洋人。

三個月後,魏閒提交了一份有別於正常的奏摺,他的奏摺很長很厚,相當於一本上百頁的書籍,上面有關於海關總署衙門的,也有關於鄭和七下南洋的海圖以及魏閒偽造的世界地圖, 魏閒根據自己的一些瞭解,畫了一幅世界地圖,包括哪些是有主之地,哪些王國是什麼樣子,以及各個地方有什麼香料、鐵礦、金礦、銀礦等等。

魏閒很清楚,要想推動大明開啟海禁,步入大航海時代,最重要的就是利誘,有巨大的利益誘惑文武百官和皇帝。

而不管是海外的數億畝良田、一年三季糧食,還是香料、黃金、白銀、銅、鐵等等,這些都是讓人可以雙眼發紅的。

在海關總署衙門中,魏閒總共列取廣州、泉州、杭州、南京、濟南、天津六個地方開設海關衙門,海關衙門由海關總署衙門直管,不歸地方管轄,設定了稽查司、稽私司、綜合統計司、監管司、關稅徵管司、督察司等,海關衙門則是降一等為局。

魏閒在這上面列取了很清楚,包括各個司、局的職責!

厚厚的奏摺提交給弘治皇帝,足足一個月後,魏閒才被通知前去皇宮,只是大殿之中除了皇帝之外, 還有內閣大臣、六部主官,甚至連宗人府都在,能夠參與此次會議,起碼是正三品大員,都是實權人物。

“諸位愛卿,魏愛卿的奏摺大家已經都看了,接下來有什麼疑問想要問的,大家都可以問!”弘治皇帝坐在龍椅上,開口說道。

歷史上,這個時候弘治皇帝已經駕崩了,正德皇帝正式登上歷史舞臺,但是現在弘治皇帝紅光滿面,身體健朗,怎麼看都不像要駕崩的樣子。

群臣一個問題丟擲一個問題,魏閒早已有所準備,一問一答,一開始是關於海關總署衙門、海關衙門的歸屬問題,是否有必要單獨建一衙門,是不是歸屬戶部或者其他部之類,魏閒知道這是涉及利益之爭,包括海關的稅收收入是歸戶部還是歸內帑,這都是具體利益爭奪。

戶部與內帑是不一樣的,戶部是國家所有,而內帑是皇帝私人金庫,大臣是沒資格動用內帑的。

還有這裡面延伸出來的是否徵收商稅問題,結果討論著討論著,多出了一個稅務部,負責徵稅的,甚至稅務部徵稅的分成都給談成了。

足足一個月時間,才塵埃規定!

谷襘

魏閒走馬上任,擔任海關總署衙門署長,從三品,各個司司長正四品,以及其他官員,都定了品級。各地海關關長正四品,各局局長正五品。

皇帝直接賞賜了一座府邸,掛上‘海關總署衙門’,陸陸續續地有官員調集到海關總署衙門,魏閒花費大量時間,對這些同僚進行培訓,單單這培訓時間就是半年時間,期間還涉及到專屬於海關總署的衛兵以及各個海關的衛兵,因為是直接從衛所劃分,這裡面就涉及到政策性。

到了弘治十九年,才真正的走馬上任,奔赴各地組建海關衙門!

當然海關總署衙門、海關衙門並不是什麼大事,也沒有太多關注,因為天下的關注焦點在於稅務部的成立,從此六部成了七部,稅務部尚書、侍郎等等官員透過皇帝任命和吏部選派官員,這是事關全國之事,才是大事。

整個天下動盪不安,甚至還有地方豪商勾連造反,結果官軍鎮壓,抄家滅族,血流成河,弘治皇帝和朝中重臣用堅定的態度,推行著稅務部,而且府庫充盈,底氣就充足。

弘治十九年、弘治二十年,天下多有動盪,被抄家滅族的豪商數不勝數,結果朝廷不見得鬆軟,反而因為抄沒了大量錢財糧食,反而更加有底氣,面對著朝廷的堅定態度,商人終於知道什麼叫胳膊拗不過大腿,屈服了,乖乖地屈服了,稅務部也藉此延伸到大部分地方,收取商稅,以往開商店、青樓、酒樓都是不用交稅,可是現在不一樣了,都得到當地的稅務衙門交稅,不交稅就封掉店門,進行拍賣,甚至還有稅務衙門的衛所在官道不定時檢查,一旦沒有稅務證明,那麼就會被罰款甚至是沒收財物。

到了弘治二十五年,海關總署、稅務部才真正步入正軌,這一年海關總署總共上交了100萬兩,建成了六座大型港口,也打通了南北海運樞紐,從此以後南北貨運不再只依賴京杭大運河,許多貨物開始透過海運運輸,畢竟海運運輸是可以從廣州直接運往天津。

而稅務部更猛,這一年上交了1000萬兩銀子,還在田賦、丁賦之上。而且隨著朝廷再次組織船隊下南洋,越來越多的關於南洋的情況被瞭解,秦藩在這一年整體移藩呂松,朝廷給予願意移藩的宗室極高的自主權,可以擁有自己的軍隊,建立官府,建立宗廟,只需認大明為宗主國,卻是希望以此拱衛大明。

也是弘治二十五年,海關總署級別提升到與七部同一個級別,魏閒得以達到正二品,也成了朝中舉足輕重的大員。

魏閒看到大明因自己的改變,而帶來的改變,欣欣向榮,一副中興景象,也是高興不已。不僅僅是朝廷的變化,江湖也在變化,華山派、魔教、武當派紛紛第一時間前往海外探索,獲利頗豐。

而魏閒年僅二十九歲,位列正二品大員,誰都知道魏閒入閣只是板上釘釘的事,也是這一年,魏閒將次子魏恪送去黑木崖,任盈盈也跟著去,卻是任我行年老了,身體恐怕也承受不了幾年了。魏閒開始為自己的兒子擔任魔教教主做準備。

弘治二十五年底,北方水師從山東威海出發,正式開啟進攻東瀛的序幕,畢竟大明可沒有忘記,那倭亂攪亂得東南沿海海境不寧,也沒有忘記東瀛遍地是白銀,石見山年產數百萬兩銀子!

北方水師第一時間摧毀了東瀛的船隻,隨後開始登陸,佔據一地,然後就是搭載著大明官軍源源不斷的登陸,開始攻城略地,此時東瀛相比大明,實在差了不知到多少,更何況這些年中原武林對東瀛滲透頗深,許多浪人死在中原武林手中,根本就抵擋不住官軍。而佔據石見山,也證實了石見山生產白銀,訊息傳回大明,頓時群起激奮,齊王更是上奏朝廷,願意移藩東瀛。

時代的大幕,就此拉開,嚐到甜頭的朝廷,再也停不住大航海的腳步,畢竟攻下一個地方,可是可以讓宗室移藩,將土地收回朝廷手中,而且海外的糧食運回大明,也使得大明再也不用人餓死,白銀、銅錢、黃金運回大明,也使得大明不用限於錢慌。

到了弘治三十年,弘治皇帝終於壽終正寢,駕崩了,群臣百姓因失去這位中興之主慟哭,擁立弘治皇帝的獨子、太子朱厚照登上皇位,第二年改年號‘正德’,大明進入了正德時代。

此時正德皇帝27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而且因為魏閒的影響,正德皇帝對於大航海很感興趣,也不感興趣遠征漠北,而是在原本六個海關的基礎上,增加了汕頭、福州、台州、蘇州四個通商口岸,設定了海關。

正德皇帝雄心勃勃,想要作出一番偉業超過自己的父皇,大展身手,而魏閒成了內閣大學士,位列內閣首輔。這內閣首輔乃是內閣大臣中權柄最重,主持內閣大政,尤其是掌握票擬權,次輔不敢與之抗衡,成了事實上的文官之首。

魏閒輔助正德皇帝,將大明宗室盡數移番海外,齊王、魯王一脈盡數移藩東瀛,秦王一脈移藩呂松島,唐王、周王、伊王等移藩爪哇島,寧王、楚王不願移藩,起兵造反,被王守仁輕易平叛,王守仁功封兵部尚書。唐寅擔任浙江巡撫六年後,也被調回朝中擔任戶部尚書。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