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來自褚縣長的關注(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個需要我們安排人查賬…如果債務超過了廠房、土地及附屬設施所評估出來的資產價值,那多出的部分需要縣裡承擔,否則我想我們完全可以另起爐灶!
如果債務小於工廠資產,我們增值的部分也會分期交還縣裡。
這是指我們收購的情況。
如果是承包,那麼我們只負責使用現有的廠房設施並支付一定的租金,其它的概不過問!”
唐求想的是收購,所以在承包上提的要求有點過分。
承包哪划算啊,將來土地增值可是與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再說了,他完全可以拿到工廠後再貸款啊,要不然找楚海益幹什麼?這樣承包、收購對自己的影響幾乎是一樣的。
聽他這樣說,褚縣長有想法了。
這次四家國企拿出來競包,財務狀況縣裡其實是瞭解的。收音機廠欠了縣裡各大銀行大約一百萬,縣財政局聘請的會計師算出現有的資產價值和這個欠款差不多,勉強能算資產債務平衡。
只是因為這年頭土地確實不值錢,在土地價值的認識上,很難讓這個地處內陸縣城的商人們認可,所以第一次競包才流產的。
沒人承包,估計後面也不會有什麼人承包,再沒人收購,按它現在的情況就只能破產倒閉了,而且越快越好,不然損失會更大。
唐求提出的這個想法,馬上被他抓住了。
還是被收購好啊,可以保住名聲企業破產在沿海開放城市是個很正常的名詞也是個很常見的行為,但在這裡,任何主政一方的官員都不想在自己的任內出這種事!
他可以想得通,但老百姓想不通啊!只會說他無能,這才導致企業不行了為什麼在別人的任上沒這個事?還是你無能!
更重要的是如果操作得當,自己能拉來對方的投資,這樣就能化廢為寶。一旦企業運營得利,那就是妥妥的政績啊!有什麼比讓企業起死回生更能體現出主政者的才能?
縣裡又不損失什麼,還創造了就業!
“你的想法很務實,承包的後繼事務太繁瑣,我認為我們可以就收購問題具體談一下小唐要不要約個時間,我們安排與出資人直接會晤?這樣可以當場敲下來。”
儘管許晉在電話裡和他略談了談唐求的角色地位,但褚縣長還是認為這麼大的事情唐求可能做不了主,因此才會這樣說。
他也好奇到底是哪家銀行站在唐求的背後,能結識一下當然是好,畢竟是來自省城的人脈。
只是唐求的話讓他不得不相信人家確實是有權力的:“出資人已經全權委託給我了,現在我所說的每句話,都可以代表出資人的意見!”
好吧,或許面前的這個年輕小夥子更好糊弄呢?
“你提出的三個要求,我們縣裡會研究決定的。不過在新員工僱傭方面,我希望能儘量安排廠裡原有的員工上崗,小唐能夠給出承諾嗎?”
廠子被收購後能結出碩果當然好,就怕一時半會沒有起色,而安排被分流下崗的職工又將是一件麻煩事,搞不好又要上訪反對收購。所以褚縣長想著,這種事儘量在不動職工的前提下處理了,這樣造成的牴觸會小點。
談判談判,不談怎麼知道行不行?
萬一可以,不是更好對縣裡人有個交待?何況新工廠既然要生產VCD,肯定是需要人的。
只是他的話未免格局有點沒放開,廠都建這裡了,普通的用工還要到外面去找?又不是什麼高精尖的人才需要引進!
其實唐求並沒有把全部職工趕走的想法,他提出這種要求的目的只是讓自己即將打造的管理團隊接手容易些。
企業管理最基本的一條,那就是員工要服從管理。收音機廠原先的老職工習慣的是國企的氛圍,難免行事帶著人情、關係,也一定會在長期影響下形成一定的小圈子。
在管理學上,這種小圈子是客觀存在的,也有一個名詞叫做非正式組織。它的存在有利有弊,作為在企業裡摸爬滾打二十年的唐求,深知處理得不好,會讓新生的團隊管理起來很麻煩。
不是搞不定,而是他沒有這個時間。
乾脆全部打破,然後來個競爭上崗,最終決定能不能被錄取的人就是團隊裡的各個骨幹。
每個管理者都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這點唐求會給他們洗腦的。
不破不立。這樣之後,人應該會明白工作的來之不易,對錄取自己的管理者也會有感恩之心,這樣也會好管些。
“褚縣長,我可以對您託底,工廠建成後用的人比現在只多不少,而且原職工會至少會要一半。只是我覺得縣裡對我們的收購只提要求,從來沒有想過我們的困難,這樣不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