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預設戰場(第1/2頁)
章節報錯
虹縣之行,雖然碰了個軟釘子,但吳浩並非沒有收穫,而且,收穫還很大。
不錯,吳副都統制亦在“泗州來人”之中,只不過,微服變裝,同時,既未露面,更未進城,虹縣的人,包括仇自明在內,都不曉得宋人的大頭目已到了城外。
吳浩到虹縣來,主要不為招降,當然,若確有必要,也不是不可以露面,但仇自明綿裡藏針,話雖說的委婉,態度其實很堅決,既如此,招降這件事,就暫時擱一擱好了。
那,吳浩走這一百大幾十裡的路,主要為了什麼呢?
為檢視地理——為抵禦金國即將發動的進攻做準備。
金國必將大舉來攻,只是不曉得啥時候動手?
端要看一點:目下,泗州在金國眼裡,是敵境,還是我土?若依舊是“我土”,照理不會就等到開春,不然,泗州的春耕,將大受影響——今春金軍大舉入寇,時機的選擇,就有破壞宋的春耕的考慮在內。
完顏文通數千兵馬團滅,金軍若來攻,不會還是三五千、三五千的添油,一次過,兵力至少兩萬起,但金國新敗,短期內進行大規模軍事行動的積極性不會太高,不大可能為了一個泗州進行全面動員,應該只是呼叫屯駐東南一帶的軍隊,如是,短期內集結起二三萬軍隊,也不是件叱吒立辦的事情。
但吳浩是希望金國早點動手的,真心實意的那種。
一來,不管金國咋看泗州,吳浩是已將泗州視作“我土”了,若春耕受到嚴重影響,泗州缺糧,就得靠對岸的盱眙接濟,這不是自己替自己背上了個不知大小的包袱了嗎?
二來,也是更重要的,就泗州的地理來說,吳浩認為,這場仗,頂好在冬天打。
蘄水入境泗州之後,串起虹縣、臨淮,最後在泗州城東,注入淮水。這是一條奇奇怪怪的河流——原本很正常,但黃河奪淮入海,除了淮水本身,淮河流域尤其是淮北的一大片水系,跟著亂了套,蘄水便是其中之一——變成了一條“半季節河”,季秋以後,虹縣、臨淮之間的蘄水,開始斷流,來年開春,才會恢復。
目下是孟冬、仲冬之交,虹縣、臨淮之間,通海鎮至青陽鎮的蘄水,已完全斷流,河床完全裸露。
吳浩實地勘察,龜裂板結的河床凍的異常堅實,走大隊人馬,沒有任何問題。
事實上,較之寬闊的河床,作為道路的河堤,可算狹窄,論“道路透過能力”,河床遠勝河堤。
當然,河床不適合走輜重和馬軍,不是河床本身不適合,而是上下河堤麻煩,但走步軍,非常合適。
如無意外,金軍由虹縣向臨淮進軍,通海鎮至青陽鎮這一段,步軍會選擇蘄水河床為道路。
這一段路,還有什麼特點呢?
像大多數河流一樣,蘄水兩岸,蘆葦茂密;不同於大多數河流的,此時節,蘄水斷流,兩岸蘆葦,完全枯黃。
很好,很好,這裡,就是我的預設戰場了。
我的預設戰場,不在虹縣,不在臨淮,更不在泗州城下,就在通海鎮至青陽鎮之間。
現在想想,虹縣不肯降,其實是件好事,虹縣若降,不能不守,不然,金軍來攻,將一縣子民丟給金軍屠戮,算怎麼回事?
虹縣距泗州城,直線距離一百五十里,道路長度近兩百里,在兵力有限的情形下,前出太遠,戰線拉的太長,前方、後方,彼此難以呼應,不算好部署。
此其一;其二,如是,我的預設戰場,就很難擺在通海鎮至青陽鎮的蘄水河床上啦。
回到泗州城,吳浩一心二用,一隻眼睛緊盯著北邊,另一隻眼睛緊盯著東邊,心說,俺在盱眙、泗州折騰出偌大動靜,東邊的楚州,也該有些按捺不不住了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