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七章 驚世駭俗,震搖人心(第1/2頁)
章節報錯
雖然已料到理學一派將以史彌遠為攻訐物件,但還是沒想到,這個攻訐,來的如此之快,火力如此之猛——吳浩、展淵、餘玠沒想到,史彌遠那邊兒,也沒想到。
進士井研人鄧若水上了一個奏章, 震撼朝野。
(留意,這個鄧若水,僅僅是進士及第,還未被授任何實職;另外,井研縣屬成都府路隆州,也即是說, 這是個西南偏僻小地方來的人。)
(這篇奏章很長, 獅子擇其要者,呈於各位讀者老爺御前,咱們一段一段來,伏請各位讀者老爺賜下一點耐心來。)
其辭如下:
“行大義,然後可以弭大謗;收大權,然後可以固大位;除大奸,然後可以息大難矣!”
這幾句算“起範兒”,也算是整篇奏章的中心思想。
接下來,上戲肉:
“寧宗皇帝晏駕,濟王當繼大位者也,廢黜不聞於先帝,過失不聞於天下,史彌遠不利其立,夜矯先帝之命,棄逐濟王,並殺皇孫而奉迎陛下,揆以《春秋》之法,非弒乎?非篡乎?非攘奪乎?”
靠!……
吳浩、展淵、餘玠之流, 再怎樣也沒想到,人家一張嘴, 就直指史彌遠“弒”“篡”“攘奪”呀?
如是,雖呼新君以“陛下”,實際上,不啻說,你的寶座,其實非法所得?
可是,不說別的,“殺皇孫”是啥意思?趙竑還沒生兒子呀!
事實上,此乃坊間傳言也——老百姓哪兒曉得濟王生沒生兒子?老百姓傳的是,史彌遠“斬盡殺絕”“不留後患”吶!
(另,大行皇帝已諡曰“寧”了。)
繼續:
“當悖逆之初,天下皆歸罪彌遠而不敢歸過於陛下者,何也?天下皆知倉卒之間,非陛下所得知,亦諒陛下必無是心也,亦料陛下必能掃清妖氛,以雪先帝、濟王父子終天之憤也!”
還好,對於新君, 到底開脫了幾句,屬於拍一巴掌、再摸摸頭, 有點兒“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的意思,可見吳、展、餘的分析大致不錯,理學一派,並不是真想再換個皇帝,攻訐的重點,確實只在史彌遠。
繼續:
“然時日已過,而乾剛不決,成斷不行,何以大慰天下之望?昔之信陛下之必無者,今或疑其有,昔之信陛下之不知者,今或疑其知,陛下何忍以清明天日而身受此汙辱也?”
這是給新君壓力。不過,啥叫“時日已過”?這特麼才幾天?再咋“乾綱獨斷”,也得過個一年半載才可能“大張天威”罷?你的要求,會不會太過分了?
繼續:
“為陛下計,莫若遵泰伯之至德,伯夷之清名,季子之高節,而後陛下之本心明於天下,此臣所謂行大義以弭大謗,策之上也!”
這段話不對勁兒了!
“泰伯”“伯夷”“季子”,都是主動“避賢路”、有大位而不居的典範,你啥意思?叫皇帝還位於濟王?
剛剛還說“理學一派,並不是真想再換個皇帝”呢!
(當然了,鄧若水這段話,也可以理解為請新君做一做“避賢路”的姿態就好——反正,你提出辭職,一定有一大堆臣下上表挽留嘛!)
繼續:
“自古人君之失大權,鮮有不自廢立之際而失之也!當其廢立之間,威動天下,既立則眇視人主,是故強臣挾恩以陵上,小人怙強以無上,久則內外相為一體,上喑默以聽其所為,日朘月削,殆有人臣之所不忍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