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不錯,危機暫時解除,吳浩的目光,便由南邊兒收了回來,投向北邊兒了。

山東形勢已變——蒙古人回來了。

回來的不是木華黎,目下,木華黎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河東,派來安定河北、攻略山東的,叫做史天倪。

黃河是個大大的“幾”字形,所謂河東,指的是“幾”字右邊兒那一豎的東邊兒的地區,大致就是今天的山西地區,分河東北路、河東南路,其中,河東北路已基本在蒙古人掌握之中,但河東南路依舊為金國固守。

看輿圖就曉得,河東南路在潼關——洛陽防線的正北,失河東南路,蒙古人便直抵潼關——洛陽防線,而潼關——洛陽防線一破,金國便大事去矣。

可以說,金國以潼關——洛陽防線為恃,而河東又是潼關——洛陽防線的藩屏,真正的兵家必爭之地。

好,說回史天倪這個人。

對於此人,吳浩這個二把刀,只有很模糊的印象,他的“檔案”,基本派不上啥用場;不過沒關係,“玉胥酒莊”的訊息,自山東的德州、博州,乃至大名府路和河北東、西路,源源不絕的傳了回來。

“玉胥酒莊”,餘玠創辦和領導的一個諜報機構。

情報就是戰鬥力,這一層,是個帶兵的就曉得的,不過,真正能做好情報工作的,就少之又少了。

餘玠,不但是這少之又少中的一個,而且,還是最出色的那一個(至少之一)。

餘玠個人獲得情報的能力極強,吳浩讚歎過他的“真正會讀書”就是明證。(詳見第九十一章《小覷了天下英雄》、第九十二章《風雲際會,龍騰虎躍,焉能不喜?》)

但一個人的力量再大也是有限的,因此,還未渡淮,餘玠便開始籌劃“玉胥酒莊”了。

“酒莊”自然是個幌子,但並非僅僅掛羊頭賣狗肉,玉胥酒莊是真賣酒、甚至真釀酒的。

為什麼會選擇賣酒這門生意呢?

餘玠的解釋是:

其一,戰時,有的軍隊雖會禁酒,但總的來說,軍隊還是酒的第一消費大戶,賣酒,可以名正言順和各國、各類軍隊打交道,可以自如進出軍營,同上、中、下層軍官乃至士兵都打的上交道。而且,只要味道好,都不會是一錘子買賣,都可以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

這對於獲取情報,是絕對有利的條件。

其二,北邊兒缺糧,時不時的禁釀,但對酒的需求,並不因禁釀而減少,總的來說,北邊兒的酒的消費,絕對是個供不應求的格局。

您看,獲取情報的同時,還能賺錢,一舉兩得呢!

至於酒莊何以“玉胥”為名——“胥”字與酒,好像沒啥干係啊?餘玠說,確實沒啥關係,只是故鄉有座酒樓,名曰“玉胥”,我覺得有趣,就用了這個名字。

渡淮之後,玉胥酒莊正式開始運作,餘玠的小目標是:山東、河北的每一個軍州,都要有玉胥酒莊的分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