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零章 以漢制漢(第1/2頁)
章節報錯
打聽不出來史氏父子對蒙古人的這個決定是個什麼態度,也不曉得他們向木華黎進諫過沒有?只曉得,“降人道飢,史秉直得所賜牛羊,悉分食之,多所全活”。
“多所全活”的另一層意思,一定是:無數“新降”, 在背井離鄉的絕望中,在戈壁大漠的嚴酷環境中,死亡狼藉於道。
所謂“新降”,不包括同史氏關係密切者,譬如四萬多“清樂社”成員及其家屬——他們算“舊降”。
餘玠分析,蒙古人作此決定, 目的有三:
其一,充實漠北。
其二,掏空河北。
(彼時,對於佔領的大片土地,到底是徹底殘破之,使之成為蒙古人的牧場,還是建立適應當地生產力水平的統治,蒙古內部,還是很有爭議的。)
其三,短時間內,投附史氏者竟達十餘萬家,嚇到了蒙古人,乃以此手段,削弱史氏的影響力,以免其將來尾大不掉。
但可以想見的,這個囚攘的決定,帶來了極大的副作用:曉得自己投附之後,會被押送到幾千裡外的苦寒之地做奴隸,誰特麼還“投附”?
河北各地,紛紛堅壁清野, 築堡自保,雖不會直接攻擊蒙古人,但也少有遵命行事的,頂多勉強敷衍幾石糧食而已。
因此,金廷雖已南遷,棄河北於蒙古,但蒙古這個新主人,徒具空名,並不能真正有效調動河北東、西二路的資源。
這個惡果,在木華黎圍攻東平城時,曝露無遺。
河北二路,地方廣大,本應成為木華黎的可靠後勤基地,然其麾下不過數萬軍隊,東平城下,死撐活撐,也就撐了半年時間,便再也無以為繼了。
反觀東平城,貌似孤城一座, 但你就是切不斷他的外援,南邊兒切斷了, 人家的糧食,又從北邊兒進來了。
事實上,遷“新降”於漠北的副作用,木華黎早就意識到了,因此,初初進入山東之時,做派大變,不再一味殺掠,而是“戢士卒,撫地方”,同時對嚴實等地方實力派示好,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但所謂“示好”,不過蜻蜓點水,木華黎的主要精力,還是擺在軍事上,濟南一役小試牛刀,黃陵崗一役大獲全勝,金國再無法集結起足夠的赴援山東的兵力,於是,木華黎認為,東平孤立,可以乘勝而下,也就沒再繼續做地方實力派們的工作,結果,終究不逞而退。
在此過程中,一不留意,舊病復發——驅“新降”的時全去做攻打東平城的“先登”,結果逼得時部士兵臨陣倒戈,更使本已有意降蒙的嚴實又縮了回去。
痛定思痛,不能不作出重大戰略改變。
這個改變,八字以括之:攻心為上,以漢制漢。
抓手,就是史氏。
蒙古人本已對史氏起了防範之心,現在,木華黎對史天倪鄭重表示:我對賢兄弟信任不替,你們別聽那些有的沒的!
這個話,不是白乎,有實打實的證明:木華黎支援史天倪以“清樂社”為基礎,建立“清樂軍”,由史氏兄弟都統,蒙古人不摻和。
河北、山東,我就交給你們兄弟了!
作此重大改變,可以說是“痛定思痛”,也可以說是不得已而為之——木華黎自個兒往西過河東去了,留在河北的蒙古軍隊,數量很有限,照目下這個局面,若沒有非常的措施,莫說攻略山東了,河北保不保得住,都得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