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四章 恭膺天命,祚胤永昌(第2/2頁)
章節報錯
嗯,經您的補充說明,整件事,更加明白了。
以祥瑞讖文,示天意攸歸,增加合法性,這套君權神授的把戲,中國玩兒了幾千年,只不過,不同的朝代,路數不同。
兩漢時代,動不動就“上林有柳樹,枯僵復起,蟲食葉成文:公孫病已立”,又或者某地“浚井得白石,上圓下方,有丹書著石,曰:告安漢公莽為皇帝”,諸如此類。
(宣帝、光武帝都是此道之愛好者,而將這套把戲玩兒的登峰造極、看的你膩的想吐的,自然是俺們的大改革家王莽。)
但到了兩宋,這個把戲,就不能再這樣玩兒了。
兩漢是泛神論佔統治地位的時代,天人感應深入人心(不語怪力亂神的孔夫子的徒子徒孫,也要同泛神論合流,不然漢武帝也未必鳥你),所以可以介麼瞎搞。
兩宋時代,生產力畢竟較兩漢時代有了長足進步,政治文明也有了相應的發展,尤其是南宋,儒學已佔據了絕對的統治地位,你還像兩漢那樣子玩兒,別人會說賊斯鳥你莫要侮辱俺的智商啊。
南宋玩兒這套把戲,有一個很特別的路數——“得之於金”。
靖康之變,汴梁宮廷內的無數珍寶被金人掠去,彼時的金人,基本上還是一群大字不識幾個的野蠻人,除了金銀和女人,哪裡曉得這些珍寶的好處?許多珍寶,都被隨意賞賜給中下級軍官,又被這幫丘八換了酒喝或被他們的子孫轉售,因此,確實有許多來自徽、欽二帝內廷的珍寶流落於金國的民間。
這些珍寶中,包括各種各樣的印璽。
普通珍寶,南宋的當政者並不怎樣在意,但印璽不同,在宋朝君臣眼中,這是權威和合法性的代表,因此,但凡有本朝當年流落敵國的印璽迴歸——不管來路如何,都要大肆慶賀一番。
這其中,多少也有個“雪恥”的意思在裡頭。
(這種心理,可以參考本朝十二生肖銅獸首之迴歸。)
現在,史彌遠也要來玩兒這套把戲了。
這枚“恭膺天命,祚胤永昌”的玉印,自然是史彌遠請高手匠人假造的(假的很逼真呢,“包漿”都有了),但無人可以證其偽,靖康之變,各種宮廷檔案大部散佚,誰也不曉得當年宮裡頭到底有沒有這樣的一枚印章?
這枚玉印的主要作用,不是為增加誰誰的權威和合法性(皇帝都快嗝屁了,哪裡還需要這些有的沒的?),它的關竅,在“祚胤”二字。
如吳女士介紹的,“祚胤”的意思是“福及子孫後代”或直接解為“子孫後代”,而咱們的皇帝,孩子是生出來過的,兒女都有,兒子更先後生過九個,但不論兒女,一個沒養住,不然的話,也沒有立不立太子這些烏七八糟的事兒了。
可以說,“胤”,是皇帝心中最大的痛。
這枚玉印則說,你還是會有兒子的,而且,福澤遠流,一代又一代呢!
猜猜看,若皇帝有那麼點兒迷信,看了這個印文,會不會有那麼點兒心動?
既然我還會有自己的兒子,我還著急立毛線個太子啊!
而且,這個印文,還會給皇帝另一種很妙的暗示:生兒子得副好身板兒罷?也就是說,我現在的這個病,很快就會好了?
這就是史彌遠打的主意。
至於為啥要吳浩來獻這枚玉印——
還用說?目下,只有他在金國境內攻城略地,由他來“得之於金”,順理成章啊!
而且,由吳浩來獻,這枚“恭膺天命,祚胤永昌”,就是我大宋以堂堂之師,打金國人手裡搶回來的,是真正的“雪恥”;換個人,就只能說是或者購自某某、或者竊自某某,那個味道,就差得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