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一章 聖躬不安,天下難安(第1/2頁)
章節報錯
李全的貿易政策:輕稅宋朝商人,重稅金朝商人。
彼時,所謂貿易,其實是宋朝的商品,也即所謂“南貨”向北方的單向輸入,輕稅宋商,是為了吸引宋商販運貨物至膠西貿易;重稅金商, 是因為“南貨”入北之後,身價大增,有足夠的利潤空間可供當政者課以重稅。
彼時,對於金朝來說,南邊,與宋朝的大規模戰爭已經結束;北邊, 木華黎不逞于山東,轉而西去, 攻略河東,算起來,黃陵崗一役後,黃河以南,一直沒有戰事,市面開始恢復,人心開始安定,權貴豪富之家,重新開始舞榭歌臺,醉生夢死,“暖風燻得遊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宋人如此,金人亦然,沒有任何區別。
也即是說,對於奢侈性商品、休閒性商品的需求,恢復了。
這一類商品, 大都為“南貨”。
金、宋雙方, 一直沒有簽署和平協議——主要是宋朝不著急籤;可是,沒有和議,就沒有互市,單靠走私,是不足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和精神需求滴。
在這種情形下,膠西的進口貿易,成了“曲線救國”,許多金國商人——不止山東本地的,紛紛自全國各地奔赴膠西,進貨之後,回去一轉手,便獲重利,進貨價和零售價的差額,可達十倍之多。
形勢一片大好。
大好形勢之中,李福(李全的哥哥,詳見上一章)又看出一條財路來:辦個車行,替商人們運載貨物,不亦可乎?
他走去將這個主意對張林說了。
張林心想:這基本上就是欺行霸市了,別的車行,如何敢同你的車行競爭?就是那班商人,也不敢不將貨物交給你承運呀?這個運價, 一定較市價高出一大截來,相當於又徵了一重稅。
不過,話也說回來了,山東的路,大多是不太平的,打出李氏車行的招牌,敢行劫的盜賊,恐怕不多,也算是花錢買個平安?
於是表示贊同,“好主意!”
只是心裡奇怪:貿易不歸我管,你走來同我商量此事,啥意思呢?
您馬上就曉得啥意思了。
李福“呵呵”笑道,“老弟,你曉得的,我和李觀察使,早早就入了宋境,剛剛回轉山東,就又去了河北,山東的情形,其實已很隔膜了,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山東土著了!而辦車行,要大車、要車伕,你說我兩眼一抹黑的,哪裡去尋這些物什?”
略一頓,“老弟你就不同了,一直在益都穩紮穩打,一切情形,都是門兒清!所以,這個大車、車伕,就得勞煩老弟你替我想法子嘍!”
張林面色微變,未及說話,李福三根指頭一翻,似笑非笑,“三日之後,我來聽好音,拜託了!”說罷,不等張林答話,掉頭就走。
看李福去遠了,張林一個親信,叫李馬兒的,覷著張林的神色,“他什麼意思?他辦車行,本錢由我們來出?那收益呢?這個車行,有我們的股子嗎?”
張林陰沉了臉,“你說呢?”
李馬兒瞪大了眼睛,“賊斯鳥,太欺負人了!哥哥,這個事兒,你得說給李觀察使聽!”
張林冷笑,“你怎曉得他沒將這個事兒說給李觀察使聽?”
“呃,哥哥,你是說——”
張林不說話,半響,咬咬牙,“罷了,這一回,且讓他們一步!”
*
臨安。
皇帝的健康,出現了非常不好的跡象。
樞密院彙報工作,下頭一樁樁,一件件,條分縷析,上頭的皇帝,閉上眼,低下頭,不言不語。
本以為官家正在廟膜獨運,但皇帝的身體慢慢傾斜——不聲不響的暈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