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六章 政治,不是就表演嗎?(第1/2頁)
章節報錯
自杜充開掘黃河,政府就對射陽湖失去了控制,也即是說,南遷以來,射陽湖便“脫幅”了,射陽湖人“出湖”,迴歸王化, 對於彼時的宋廷,是一件大事,較之“拓土”,更受重視,因為這是在境內,更有“金甌無缺”的意義,就連理學一派,都上了賀表。
淮東制置使吳浩以功進武功大夫, 這是總共六十階的武官階的第十五階, 吳浩原來的武翼大夫是第二十二階,連升了七階。不過,還在正七品裡頭:武翼大夫是正七品的最低一階,武功大夫是正七品的最高一階。
看,“拓土”海州,並未升官;“收回”射陽湖,連升七階。
(再強調一遍,不要糾結官品,只看官階就好了。)
本來,說服射陽湖人“出湖”,可算是展淵憑一己之力辦下來的,吳浩亦不欲掩其功,但展淵堅決主張,所有的功勞,都必須寫在吳浩一個人頭上。
他用開玩笑的口吻說道,“一人得道,才能雞犬升天;雨露均霑, 誰都飛不上去。”
雖然是玩笑, 但展淵的意思是明白的,吳浩也就不再在這些虛名上推來推去了。
但有一點,比較古怪。
目下,吳浩身上的銜職,雖有文有武,但自以淮東制置使這個文職的銜頭為最尊,照理,他的官階,該改文官階才對的(之前,許國制置淮東,身上原本的武官階就改成了文官階),但不曉得咋回事兒,朝廷固然沒人提這茬,吳浩自己,也當作想不起來,照舊在武官階上打滾。
吳浩上奏朝廷,請以射陽湖區置射陽縣。
這是有必要的。
其一,射陽湖北為山陽縣(楚州首縣),湖南為興化縣, 湖東為鹽城縣, 湖西為寶應縣,理論上,射陽湖分屬四縣,但上述四縣的實際治界,都是及湖而止,湖區廣大,不新設一縣,迴歸王化之後,無所統屬;而湖區地理、經濟皆自成一體,實在也不宜分割。
其二,射陽湖面的萎縮,不可逆轉,露出水面的土地,會愈來愈多,早設縣,早預備。
新設一縣,在所必行,唯一可能引起小小爭議的是,射陽湖的南端伸入了高郵軍(興華縣屬高郵軍),射陽縣自然是屬楚州的,如此,就等於將高郵軍的小小一塊切給了楚州,不過,對於高郵軍來說,並沒有實際影響,如前所述,興華縣的實際治界,本來也進不了射陽湖。
朝廷同意了,以展淵權首任射陽縣令,周安民為縣丞,谷汝礪為主簿,王十五為縣尉。
同時頒下恩詔:五年之內,免射陽縣一切賦稅、勞役。
這也是必要的,人家本來一文錢賦稅都不納、一個人的勞役都不服的,不能說“迴歸王化”了,第一件事就是納賦稅、服勞役罷?
至於射陽縣的縣治,權“僑置”於楚州城內。
這是個很奇怪的安排,楚州城距射陽湖口並不算太近,足有七、八十里呢。
(再囉嗦一次:這個新置的射陽縣,同二十一世紀的射陽縣,不完全是一回事兒,十三世紀末的目下,二十一世紀的射陽縣所在,還是一片蔚藍的大海呢。)
周安民是個大個子,谷汝礪中等身材,王十五則是個精悍的小個子,在湖口等待過來“接”他們出湖的吳大帥,谷汝礪居中,周安民左,王十五右,遠遠看去,是個非常明顯的“階梯”,頗為有趣。
遠遠看見吳制帥的旗幟——至少還在裡許開外,周、谷、王便跪了下來,伏地稽首,直到吳浩下馬,親手將他們三個一一攙起,才算抬起頭來。
谷汝礪和王十五也罷了,周安民已是淚流滿面。
就像沒想到展淵孤身入射陽湖一樣,他們也沒想到,吳浩親自到射陽湖口來接他們“出湖”。
感動自然是感動的,不過,感動到涕泗滂沱的地步,表演的痕跡,就未免有點兒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