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第1/2頁)
章節報錯
略出意外的是,展淵致信吳浩,反對給予嚴實“有足夠誘惑力的名義”。
信中,展淵說,對嚴實表示誠意,是非常必要的,但這個誠意, 不能透過虛名達致。
若“名義”過高,譬如“安撫使”一類,無異示嚴實我宋其實並非真心欲恢復山東乃至中原,因為,若山東真的恢復了,以嚴實之微功,如何有資格安據一路乃至一省(行省)之首?
更重要的是,到時候, 你吳長風又置自己於何地?反居於嚴實之下嗎?
因此,“名義”過高,不過示嚴實:我宋其實以羈縻待山東,因此,“名義”高低,無所謂啦。
如是,“有足夠誘惑力的名義”並不會增加嚴實的向心力,只會刺激他的野心,以之為自己的號召、幌子,加快自家勢力的擴張罷了。
展淵請吳浩牢記:名器至重,永遠不可濫授;不然,或者自貶身價,或者徒然為他人做嫁衣裳罷了。
展淵的建議是:
其一,紮紮實實,給嚴實寫一封長信,意思要懇切,曉以禍福利害, 亦不必迴避李全、趙拱的失敗, 只是強調,李全的忠義軍,同其他忠義軍一樣,其實不受朝廷節制,他進入山東之後種種行為,並非朝廷原先的計劃,因此才有鎩羽而去的結局,現在,忠義軍已徹底改編,已為朝廷經制,已為我掌握,今後的局面,便大不同了!
其二,可以給予嚴實一定的糧食接濟,目下,對於嚴實,糧食怕是比“名義”更有吸引力。
不過,數量要控制好,吊住他即可, 不能真叫他吃飽了。
吳浩心悅誠服, 從善如流, 回信表示,一切遵照展兄的教誨;同時,來說是非者,即為是非人,給嚴實的這封長信,請展兄趕緊替我寫出來!
對於吳浩的“必叫嚴實看到我的實力”,展淵則完全贊成,他的建議是:
儘快渡淮,先行略定同淮南一水之隔的邳州、海州,此二州,金國早就失去控制,目下,出沒邳、海二州的,不過一班草寇,絕非神武軍對手,就是神武副軍,雖然整編還未百分百完成,但用之於邳、海,亦綽綽有餘。
如是,嚴實既看到大宋已行動起來,自然就會觀望形勢,局面明晰之前,不會就投向蒙古。
非有半年上下,局面不會明晰,而最終的局面,若是東平因得我之暗助而堅守不下,蒙古不能不解圍去,嚴實便只有投宋或投吳這一條路可走了。
在這半年時間內,金、蒙糾纏於東平堅城,力不及其餘,則我可在山東,從從容容,由南而北,穩打穩紮,步步攻略。
吳浩一邊看信,一邊暗暗叫好,看罷信,輕輕一擊案,好,咱們這就開幹了!
不過,吳浩是武將,身上的文職,只是知軍州,盱、泗戰事已歇,在金國未入寇的情況下,他沒有主動“拓土”的權力,欲略定邳、海,一定要取得制置使的支援,就如李全、趙拱之於賈涉一般。
那真德秀,口口聲聲“恢復”,慷慨激昂,我聽了都有點子感動,蓼兒窪之會,也說好了“文武攜手,同心戮力,為恢復中原,一同出力”,現在,要動真格的了,他應該會表示支援的罷?
正在想著如何向真德秀進言,然計劃趕不上變化,就在這個節骨眼兒上,真德秀報丁憂了!
真德秀是掌燈時分接到母親逝世的訊息的,當即“嚎啕闢踴”,整個制置司衙門,都聽得見真大帥的哭號。
當晚,真德秀即上表報丁憂。
次日一早,城門一開,真德秀即帶著一老僕、一小童、一護衛(就是來時的那個配置),出了城,於南渡門碼頭上船,一路南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