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七章 攻略海州(第2/2頁)
章節報錯
(二十一世紀,東海島同大陸連成一氣,海灣是不存在的。)
到了海邊,裴、宋、孫瞠目結舌:海灣之中,到處烈火熊熊,他們的船,有一隻算一隻,都成了火炬。
數十火炬之間,另有船隻穿行,細辨旗幟,神武水軍也。
海是下不了了,本來只能往北走的,但前漣水忠義們又雙叒叕發生了分裂——裴淵、宋德珍往北走,孫武王往南走。
往北走,十分正常;往南走,幾個意思?
自投羅網嗎?
非但吳浩,就連餘玠,也沒想到孫武王來這一手。
朐山縣城也好、海州城也好,距離海邊,都還有一小段距離,而神武軍又未想到敵人的首腦竟會向南逸出,封鎖線尚未及於海邊,孫武王一行不過十幾個人,都是普通漁民、鹽民的打扮,沿海岸線向南疾走,沒多久,就把神武軍甩在身後了。
待發覺了,趕緊一邊上報,一邊派兵去追。
收到報告,吳浩盯著輿圖,“前邊沐水攔著——他走不掉!”
餘玠卻搖頭,“追不上了——正因為有條沐水!”
吳浩一怔,“就算追兵趕到之前,他已渡過了沐水,可是,再往前走,就是黃淮,就是楚州了呀?他能往哪裡逃?”
“他不會再往前走了——他會右轉。”
吳浩再一怔。
但他反應很快,“你是說——他會溯沐水西上,入——碩濩湖?”
“對!”
碩濩湖又名碩項湖,亦名大湖、太湖(可不是南邊那個太湖啊)。碩,大也;項,頸也。意思是湖的形狀象一個碩大無比的頸項。濩,則為“鑊”之借字,碩濩湖,意思是湖的形狀如巨型的鍋。巨頸也罷,巨鍋也罷,都是以其形狀得名。
碩濩湖南北長,東西窄,中間部分最窄,最準確的描摹應該是——像個大腰子。
沐水由西而東,注入碩濩湖,再破碩濩湖而出,向東入海,河、湖、海之間,形成了一個很獨特的地理。
要強調兩點:
其一,碩濩湖不但是海州境內的第一大湖,也是山東境內的第一大湖——面積比梁山泊還要大。
其二,杜充掘開黃河之後,黃河反覆奪淮,經過近五百多年泥沙沉積,至清朝康熙十七年,碩濩湖終於漸淤成陸,滄海桑田,到二十一世紀,碩濩湖僅僅是個歷史地理名詞了。
不過,目下是十三世紀,碩濩湖還是煙波浩淼。
吳浩曉得麻煩來了:前漣水忠義,長期在海州一帶活動,對於碩濩湖,應該是很熟悉的,說不定也有經營,孫武王入碩濩湖,難以搜捕,若給他成了氣候,進剿,就更加麻煩了。
君不見《水滸傳》乎?
希望追兵能追的上他罷!
但他失望了:果如餘玠所料,沐水岸備有船,孫武王一落河,即溯沐水西上,河汊縱橫,派出的追兵不善舟楫,很快便失去了孫武王的蹤跡。
*